■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优良品德

■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优良品德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曾经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仁”字从“人”从“二”,原意指两个人的关系。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是忠恕之道,是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它倡导的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朋友之信,夫妇之别。它要求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落实到生活中就是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关心。在西方,“仁爱”亦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曾经是基督教伦理的主要德目。西方的仁爱思想与孔子倡导的爱有不同,强调平等之爱,它要求人们“爱人犹己”,不仅要爱自己的亲友,而且要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如果撇开其宗教局限不论,西方社会之平等的仁爱理念亦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如果一开始就将对方认定是罪恶之人,这个社会就会充满仇恨。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诚信度每况愈下,可能与不完全的、狭隘的仁爱观有关,总是在提防对方或暗算对方。或者“穷打落水狗”,或提醒人们不要学“东郭先生”。这样,和谐的社会怎么能建立呢?

市场经济虽然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过度的市场化使仁爱品德观发生扭曲。我认为市场环境下讨论仁爱品德并不是过失的,恰恰相反,作为平衡趋利心理的仁爱品德更深刻地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仁爱可以有效减缓人对利益的盲目冲动,将人的注意力从物的世界转向人本身,从而提升人的主体性价值。仁爱带来的真情感动会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并在自己的同类中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幸福感。“仁爱”的内涵无限丰富,既可以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行动来表达,也可以通过个人行为来演绎。于我们,从我做起,践行仁爱品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依良心行事。良心是自己对他人所负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在讨论什么“情与法”,“情与理”,“利益与道义的抉择”吗?

所谓的依良心行事,就是在行为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既把自己当目的,同时又把别人当目的。良心之人时刻会想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不会损人利己,力求利己利人,在必要时甚至会舍己利人。良心引领下的行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他人表达仁爱之心的过程。一个有良心的商人不会惟利是图,他会用价廉物美的商品与优质的服务奉献对消费者的爱心;一个有良心的制药者不会丧失良知去制造毒药;一个有良心的政府公务员不会亵渎人民赋予的权力,他会通过创造性的权力运用为人民带来福祉------,一个有正义感的官员不会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去迎合某些人的好感。当然,一个有良心的医生也不会使用假药和不成熟的技术去谋取个人的名与利。可以说,良心所在之处,亦是仁爱彰显之处,也是待人以宽容和理解。

宽容是面对他人过失或伤害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上的大度,是仁爱之心的深层次表达。宽容让我们不要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们的自由-----让我们欣赏人类丰富的差异,欣赏来自于各种背景、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许多正面的品质和贡献。宽容不是懦弱,宽容的人之所以宽容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仁慈,相反,宽容甚至是一种勇敢,他需要当事人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勇气。有人以为,宽容是对邪恶的放纵,其实,宽容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况且,我们生活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恶人,大多数人有着天性的善良,我们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待人,我们也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今天,市场背景下的人们有着相对多的利益矛盾,用宽容之心待人,不仅可以让别人亦可以让自己获得一份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