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办事的本质资本
在吃上花的时间越多,得的病就越复杂;在玩上花的钱越多,人的寿命就越短;在抽烟上花的工夫越勤,死得就越惨;在权力上花的代价越大,受到的指责就越厉害;在女人身上花的精力越多,被女人骗去的东西就越丰厚;在孩子身上投人的溺爱越多,得到的孝顺就越少。
金庸先生在杭州讲学时曾概括人间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为什么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地生活,就会遇到许多麻烦与苦恼。另外三苦,金大侠说得意味深长。一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东西(包括金钱、荣誉、地位),尽管费心费力,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二为怨憎会,俗称冤家会,有的人生性凶悍好恶,言辞刻薄,工于心计,对这种人避之惟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为你的伴侣,怎么办?你必须忍耐。三为爱别离,一个人一生要遇到一个真心倾心相爱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却要分手,岂不叫人肝肠寸断痛彻肺腑?
人间七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苦涩。人活着就要接受许多挑战,要面对许多难题,所以生活的本质是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苦是一种警讯,它告诉自己有了难题,有了危险和困境。如果自己不愿意正视它,设法解决眼前的难题,那些难题就会累积重叠,构成更严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导致生活的溃败。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设法消除困境,解决问题,才能够泯灭痛苦。
俗话说:“吃得菜根香,啥事皆可为。”
我国南方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宋代朱熹说:“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达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曾为《菜根谭》一书配绘过“双想图”,大师绘后加题十六字云:“先人作过三代农夫,方知得此根有真味。”
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艰辛。一个人如果想事业有成,则他必须经受得住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这些考验中,他应该能行得正、走得稳。而且,他也应该经受得住实际生活的痛苦和考验。
史蒂芬逊是大家熟悉的火车发明家。1781年,史蒂芬逊出生于英国,双亲都是矿工,家境清苦,他十多岁便在矿场上班,18岁时,才有机会上学,毕业后,又到矿场当技工。由于从小目睹矿工工作的艰辛与危险,史蒂芬逊决定为矿工解决工作的难题。首先他发明了巧妙的矿坑安全灯,解决了采矿的照明问题,减少意外的灾难发生。其后,他看到矿井底下运煤困难,又致力于火车的研究,希望帮助矿井工人运煤的辛劳。在当时想研究火车,需要大的经费投入,史蒂芬逊虽然每天过着清苦的生活,但追求成功的意志鼓舞着他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成功。
不论做什么事、经营什么事业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我们都要懂得努力吃苦。惟有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错误立刻改正,才是成功之“道”。佛祖释迦牟尼宣讲佛法时说,人不只是要养成一种真正吃苦的习惯,还要把它当做是一种修行。吃苦耐劳是精神生活的核心,这是佛教教义的基础。至于中国儒家的精神,也是大力提倡勤奋,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态度!
我们要做到如下两点:
(l)要有苦干实干的精神
一个肯吃苦的人,才能享有福气。在中国的传统中,勤俭是一种美德;苦干实干,才能体会成长的喜悦。在一些成功的事例中,无论是事业上、学术上、工作上成功的人,都是以苦干、实干为基础的。
(2)从积极想像着手
积极的人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做事就不会畏缩,能朝着前进的方向去努力。你充满着干劲、朝气,能勤奋地朝向目标努力,而且目标本身也会鼓励着你向前迈进。
达亦不足贵,苦亦不足悲。前进的道路并非尽是坦途,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练之后,做事才会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