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中斗智勿斗力

9.应酬中斗智勿斗力

在战场上,大敌当前,不得不斗,不斗就要遭到失败。斗,是胜是败难以预料。首先选择斗智,才可稳操胜券。其实,斗智并不放弃斗力,而只是把斗力放在已有十分胜利把握之时,做最后一击。在社会应酬中我们也要巧用这一智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卡耐基把应酬中一味斗力称为“蛮勇”。他说,这种没有计划的蛮勇,已不适用于现代管理体制。

卡耐基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说:“某一天,我将一件工作交给我的下属B先生,这个年轻人看了我的企划案后,立即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他不能办,并且将理由堂而皇之地说出。我也以极坚决的态度对他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定得把它做出来。’当然,我相信在我的压力下,这件事一定能办咸,但我也相信,办出来的事一定漏洞百出,叫人哭笑不得;其实我退一步想,这件事仍有许多可改善或通融之处,应该和B先生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番才对。

“在许多关于管理的书上曾提到:‘使用蛮勇会使管理制度亮起红灯。’我也深明此理,但常常事到临头又不自觉地让自己心中的蛮勇意识抬头,这种矛盾的心理,使我深感懊恼。”

刘邦与项羽角逐中原时,刘邦用的也是斗智不斗力的策略。

据史载,有一次,项羽以重兵围住刘邦,欲与刘邦决一雌雄,而刘邦却笑着说:“吾宁斗智,不愿斗力。”其根本目的,一是以示弱之计来麻痹项羽,松懈他的注意力;二是以缓兵之计,来拖垮项羽,使他的兵力疲惫,丧失战斗力,到了垓下一战的重要关头,刘邦则使用全力与项羽拼搏,这才打败了强敌项羽,奠定了汉朝几百年的天下。

“孙膑减灶”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斗智不斗勇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千古奇人鬼谷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庞涓,一个叫孙膑。此二人后来一个人魏成了魏王的大将军;一个人齐,成了齐王的谋士。齐魏交战,各为其主,同学连成仇敌。当时的魏国兵强势大,而齐国的兵力却不能与之匹敌。可是齐国的谋士孙膑采取斗智不斗力的策略,故意逐渐减少兵灶,以示兵力日少。而魏国大将庞涓不知是计,见齐国兵灶日减,兵力日衰,顿生轻敌之心,速率大军长驱直入。谁知兵王马陵,孙膑见斗智目的已达到,便调动各路兵马,拼全力迎头痛击,使庞涓之兵惨败马陵,几近覆没。庞涓惊讶之余,无颜回魏复命,只好引颈自刎。孙膑减灶、马陵败魏遂传为千古美谈。

还有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位老师考他的两个学生,谁能让小马乖乖地去喝水。

学生甲恃着身强力大,便与小马斗力,强将马头按进水里。谁知小马根本就不口渴,虽然你将它的头强按进水里,却是连连喷鼻,一口水也不喝。学生甲自然无奈。老师问学生已有什么办法没有?学生乙想了一下,觉得像学生甲那样力斗并不可取,便改用智斗。他找来一些草料,并在草料上放了一些食盐,喂给小马吃。小马经过一阵折腾,肚子已经饿了,便大。大口地吃起草料来。不一会儿,小马便乖乖地去喝水。为何小马会自动喝水呢?因为草料里有盐,小马吃了会口渴,自然要喝水了。

由此可见,卡耐基列举的“蛮勇”,刘邦的“缓兵”,孙膑的“减灶”,以及这个强按马头饮水的笑话,都说明一个道理,无论是战场上、军事上、商业上或人际应酬中,要的是与人斗智,切勿盲目斗力。人生本是一场起伏不定的战斗,你会遇到劲敌,遇到麻烦。这时,你就要仿效“孙膑减灶”,先斗智,然后再效法“马陵败魏”,拼全力作最后一击。这样,成功就在向你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