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性不同应酬方法不同
人,各有各的脾性。有的人吃硬不吃软,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有的人思想敏捷,有的人脑子反映迟钝。应酬,作为一种战术来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春秋战国时,郑国首都有一所学校,人们都喜欢到那里去集会和谈天,每天热热闹闹的。
有一天,有位名叫然明的朝廷大臣经过这里,看见许多人围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不知是为了什么。他停下来一听,才知原来是在论朝政得失和官员优劣,因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发生争沦,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
然明顿时不悦,转身就走,找到当时担任政卿的子产,忿忿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说长道短,指责国政,批评朝臣,这怎么像话?如果流传开来,对朝廷有什么好处?不如干脆把乡校拆了,看老百姓到哪里去瞎议论!”
子产熟悉然明的脾性,知道他遇事反应过度,是怕老百姓的议论多人有失朝廷、国君和大臣的威望,便不急于辩驳,只是平静地一笑说:“我们先不谈乡校的事,我有一事想请教你,当河水暴涨,堤坝即将崩溃时,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较好,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堵起来较好呢?”
然明说:“当然是放掉一些水比较好。”
子产又问:“还有,当一个人有了难言之病,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掩掩不让医生知道呢?”
然明不等子产说完便朗声大笑起来:“你不必说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然明明白了子产的什么意思呢?很显然,子产的意思是说: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官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时,都免不了要出些差错,或做出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来,如果对朝廷和官员有意见,直接说出来了,我们可以及时予以纠正;如果让他们把不满的情绪全憋在肚子里,那样,就像暴涨的河水,堵塞得越厉害,冲决堤岸的力量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加严重。这和病人向医生隐瞒病情、造成贻误治疗的时机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乡校当然没有被拆除。
子产对然明的这种劝说法,也是在应酬中因脾性不同而采取不同对策的典型范例。对这种脾性的人,叙述一件事,分析它的利害,自己不加意见,留给别人去判断,这是说服人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