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中切勿轻易承诺
一般来讲,承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承诺,明确地答复人家,应允其请求之事;一种是不自觉的承诺,这就是自己本来并未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应允了。
其实,在应酬中轻易承诺很容易造成被动的局面。拿破仑曾说过:“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例如,一个朋友托你办一件事,而这件事在你看来可以办或不可以办,或介乎两者之间,你可应允一定为其办理,这叫自觉承诺。你也可能会说“让我想一想”,这叫不自觉承诺。在人家看来,你也承诺了。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一位圣人正坐在树下歇息。突然,一个年轻人飞奔到圣人面前,惊慌地哀求圣人救他,说有人误以为他是小偷,偷了人家的东西,正带领一帮人追捕他,要剁掉他的双手。说罢,纵身爬到那棵大树上躲了起来,并再一次要求圣人不要告诉追捕他的人他躲在树上。圣人看年轻人的长相不像个小偷,便回答说:“让我想一想。”
就是圣人这句不自觉的承诺,使年轻人放心了。
不一会儿,追捕的人赶到大树下,问圣人:“你有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
谁知这位圣人曾发过誓,今生绝不讲假话,便随口回道:“见过。”
追捕的人又问:“他往哪儿跑了?”
圣人随手朝树上指了指。年轻人终于从树上被拖了下来,剁掉了双手。
年轻人当然大骂圣人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叛了他。
应切记,现代社会大家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从来很少用宽容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们常常在应酬中听到某位朋友说,某某分明答应为我办一件事,可是他却食言了。仔细地想一想那位朋友的话,虽然某某曾经答应过他,但那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或者是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办到;其实,恐怕连那位朋友也心知肚明,他所请托之事有些强人所难。但是他会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吗?如不细想,即使我听了,也会觉得某某不对,因为到了这地步,谁还会顾及当初某某自觉或不自觉地应允朋友时的为难境地呢!
有人不禁会问:“当着朋友面前,对朋友提出的请求非应允不可,而实际上这种要求根本就办不到时怎么办广日本的应酬学家掘川正义告诉我们:“我们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托完毕之后,不妨轻轻地摇头,不必强烈地表示出拒绝的态度。”
这就是说,你不必用伤害感情的强烈言辞去拒绝,只要轻轻摇一下头,把拒绝的意思含蓄其中,朋友便可以理解。再加上你充分陈述拒绝的理由,朋友会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些人,在应酬中爱卖关子。当朋友提出某种请求时,不是果断地回答,而是采取拖的办法,让人反复请求几次才回复,这都是不好的应酬之道,后果必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