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科学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的总论

走科学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的总论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深圳和浦东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她充满生机和活力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凸显。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必将对中国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滨海新区以抓项目的方式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将综合配套改革扎实向前推进。

走科学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的总论

深圳和浦东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她充满生机和活力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凸显。近六年来滨海新区以年均20%的增速领跑全国,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挚,其诱人前景已吸引了世人更多的关注和期盼。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靠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实践,用新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新举措拓展各领域的发展,全面展开了金融、行政、科技、土地等方面的改革实验。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必将对中国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即是对这一“增长极”和“试验区”年度发展脉络的一个全面梳理,力求准确、客观地对滨海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经济社会主要数据、重要试验和事件、政策演进和制度创新等进行深度论述,对改革发展中的主要经验和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总结,对发展趋势和取向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升。

一、向世人展示“滨海板块”的崛起

天津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考察滨海新区,在肯定滨海新区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中共天津市委十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滨海新区不但要带动天津的发展,而且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之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

2012年是滨海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加速开发的黄金期。滨海新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继续提升。2012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7205.1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已超过55%,连续三年实现跨千亿元台阶。在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经济增长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55.80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平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572.85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利税1965.52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1276.61亿元,增长0.5%。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都保持了快速增长。

第二,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擎驱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3715.82亿元,占工业总量约九成。全年建成钜宝电子、西子电梯等71个工业重大项目,新增工业总产值285.17亿元,大推力火箭、300万吨造修船、长城汽车等项目加快推进。依托区内的科技创新、研发转化平台实施20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减排也取得确切实效,全年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1.4%。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新兴金融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引进卡梅隆佩斯集团、搜狐视频、华夏人寿等37个总部项目,总部企业超过200家。福丰达、兆讯传媒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第三届滨海生态城市论坛及博览会、中国国际石化大会等56个大型展会。

第三,十大战役全面推进。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3.30亿元,同比增长20.3%。南港工业区,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壳牌润滑油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东疆保税港区聚集了一批规模大、影响大的航运业、物流业、租赁业国际贸易等功能型项目。临港经济区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其他行业为辅的行业格局,累计完成造陆111平方公里,港区吞吐量1800万吨。西部区域,开发区长城汽车一期、鸿富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众变速箱、三星电子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空港经济区空客二期、欧洲直升机项目成功签约,GE医疗、赫氏航空复合材料央视未来电视等项目落户;滨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神舟飞行器、富通光纤预制棒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北塘经济区等区域总部基地、楼宇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核心城区,泰达MSD核心区建成投入使用,中新天津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本建成,生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宜居生态新城区建设稳步推进中。

第四,对外开放门户作用进一步释放。天津港建成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港口货物吞吐量4.77亿吨,增长5.2%,居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1230.31万标准箱,增长6.2%。港口和保税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建成内陆“无水港”23个。东疆保税港区30平方公里整体成陆封关,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基本形成口岸“大通关”体系。滨海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814万人次,增长7.8%,货邮吞吐量19.43万吨,增长6.2%,均实现较快增长。

第五,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十大改革成效显著。滨海新区以抓项目的方式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将综合配套改革扎实向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配合修订《天津滨海新区条例》,加快理顺区政府、管委会、街镇之间的权责关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区。在金融改革领域,积极实践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创新型交易市场等多种模式,重点发展产业金融,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现已建立知识产权、数字版权、碳排放、文化产权、股权等10余家创新交易市场,2200余家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在新区注册。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大胆探索食品药品“全覆盖”、“网格化”监管新模式。合力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以中新生态城国际合作机制创新为重点,力求在对外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突破。此外,在科技体制、国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也都取得明显成效。

二、综合配套改革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1]

1.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实现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自2005年起国家已陆续批准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沈阳、山西、厦门、义乌、黑龙江等省市设立了12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推进改革的基本设计看,综合配套改革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过程,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以带动区域发展和探索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的解决路径为侧重任务,以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配套性为内容标准,以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为核心特征,以地方政府与基层群众发挥能动作用为实施主体,因此,成为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由于先行先试具有政策导向作用,各地予以密切关注并积极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呼声进一步提升,带有局部性和探索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位也日显重要。新一轮改革推进的方式决定于改革面临的形势和要求。一方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许多重点领域的改革都会在相当程度上触动乃至打破现存利益格局,调整预期利益。因此,必须改变仅由某些系统或区域单独构思和推进改革的做法,强化国家整体层面的宏观思考与顶层设计,突破部门和地区局限,推进立足全局、系统配套的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已高度融入世界经济,受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各种影响与制约,各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国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体制改革又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还要根据新的需要被继续使用与完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载体

按照要求,试验区的侧重任务属于全国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推出的改革举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配套性和协同性,先行先试的设计需要置于全国的宏观层次进行协调和审批,拿出的改革成果应具有可复制性和普惠性,能够推广,这些决定了综合配套改革已是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突破区域局限与全国改革的顶层设计紧密衔接。同时,这种综合配套改革又会在一个区域进行具体设计和试验,建筑在由基层单位和群众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提供了试错的余地与时间,这又为更好落实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和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由此可见,依靠试验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会具有更为重要地位。

2.综合配套改革的天津实践积累了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有益经验。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于2008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此后滨海新区制定并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第一个三年实施计划(2008年~2010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2011年~2013年)。在实践中,滨海新区先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了“五大改革”,实现了率先突破,后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10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任务,涉及了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医疗卫生体制、金融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城乡一体化、国企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设置了26个重点项目。十大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紧密结合实际,服务于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金融改革方面,设立了作为全国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发展;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被喻为“资本的盛宴”,创造了“快速约会、资本交易、中介服务”的融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搭建了直接融资对接平台;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从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业务创新、物权保护、市场培育、税收优惠、风险防范等方面支持融资租赁业发展,行业领域已由航空拓展到工程机械、固定资产投资、市政建设等多个方面,业务总量一直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单一项目融资租赁企业占到八成,居全国领先。这些探索及显著成果激发了金融创新活动。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以东疆保税港区为重点,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国际船舶签认制度,内陆“无水港”建设也成效显著。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了滨海新区统一行政体制框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结合“大城市、小农村”实际,开展了农村宅基地换房,形成了“三区”联动格局,推进了“三改一化”试点,使农民获得了“四金”收入,由农民转为市民,在小城镇建设方面走出了行之有效的天津特色之路。

这些实践探索借助并依靠了“先行先试”的平台,既取得了实绩,证明国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作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决策是必要的,有着长远意义,又积累了不仅符合天津实际而且可以扩大应用的经验。如注重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坚持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二者良好互动;坚持创新驱动内在增长,深化科技体制和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增强经济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坚持互利共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建立循环利用机制,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等,这些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同样是一笔财富,表明滨海新区应当而且能够在新一轮改革中更好地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先行先试,率先构筑改革新优势,为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实现天津发展定位服务。(www.daowen.com)

3.改革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动力源,也是其最大“红利”所在。

滨海新区只有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才能形成新的体制优势,使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获得不竭动力源泉,才能破解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保证新区持续成为天津又快又好的重要引擎。滨海新区正积极学习借鉴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强化改革举措的整体设计、全局谋划、总体配套,相互衔接、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勇于并善于以开放促改革,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择好突破口,以更大力度推动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成效,以富有活力的新体制支撑滨海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张高丽同志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为题[2],从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滨海新区发展的全面推进:1.按照中央定位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3.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更好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作用。4.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事实证明,转变发展方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开放是滨海新区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保障。2012年滨海新区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多重挑战,攻坚克难,奋力开拓,取得显著成绩。作为引领北方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要地,正在构建一个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区。

为了科学、系统地记述和总结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政策演进,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升,本书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为主线,对滨海新区整体概况、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影响及未来发展定位进行了专题探讨。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落实国家战略、开发开放全面推进;第二篇,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体系;第三篇,社会事业与社会管理创新;第四篇,发展定位与区域合作。

第一篇以快速增长向科学发展的转变为主线,对滨海新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正在实施的“十大战役”的进展和“十大改革”的推进与探索作了概述和整体分析。首先,滨海新区在九大功能区选取十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采取战时模式,全力推进开发建设,并于2010年写入滨海新区第一届党代会报告。“十大战役”是滨海新区全面开发建设的重点和攻坚战的载体,体现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十大战役”的实施和落实每一战役工作,化解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十大战役”已进入潜能释放阶段,本篇在详细描述各个战役的基础上,就滨海特点功能区开发建设模式作了探讨。其次,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其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明显加大,但改革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大改革”的实施标志着综合配套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在总结概括“十大改革”实践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本篇对下一步的改革取向作了探索。最后,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显现出有别于深圳、浦东等地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在我国诸多新区、开发区中,滨海新区开发起步较早、规模大、节奏快、项目前景好、效果较为明显,并已形成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的框架雏形,对区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滨海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的滨海新区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发展方式上由总量扩张的“速度型”向产业提升、结构优化的“质量型”转变;在发展路径上由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向大生产网络、大市场网络的构建转变;在发展驱动上由要素投入向要素效率和自主创新效率转变;在发展方向上由经济发展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第二篇以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体系为主线,全面分析了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主要经验和发展取向。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起点高、节奏快,布局广、呈多元发展态势,并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作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呈现三大梯队并行发展且互动协同的全新格局。现代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地位稳步提升,一个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体系业已成型。本篇概括了新区产业发展的三条基本经验:第一,立足现实优势与抢占未来制高点,走出了一条双轮驱动的产业调整升级新路子,产业发展呈现既“大而快”又“高而新”的特征。第二,多路径联动并行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五种不同发展路径在五大产业主体和七大产业门类间转换与复合。第三,以“看不见”的项目为“看得见”的项目提供支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同时还对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双轮驱动、项目引领、模式多样、聚合资源、体制创新等主要经验作了诠释。该篇还以较优较大的篇幅,对滨海新区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电动汽车业、新能源、服务外包、特色旅游(邮轮旅游、工业旅游、海滨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取向作了专题分析。这些专题分析多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完成的,除了对其现状和发展的客观分析外,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就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及发展机制、金融创新与多层次金融体系构建、港口经济及提升新区服务功能等专题作了阐述。

第三篇重点阐述和探索社会事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党的十八大后,滨海新区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创新。新区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经验,在超越工业文明、创造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框架中定位、规划和建设,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该篇结合新区的发展实际,首先,就党建工作带动滨海新区社会发展作了归纳。党建工作始终是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新区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形成了理念新、脉路清、目标明、作法实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党建思想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组织建设构筑人才高地、制度反腐保障廉洁发展的基本经验。其次,探索了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与工作任务,梳理总结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及社区管理经验与启示。重点记述和总结了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新进展、新探索,如加强和改善各项社会服务推动新区民生事业,加强社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强街强镇”工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再建,保障居民生活安全有序等。第三,针对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统筹城乡发展探索作了系统的整理,结合近年来滨海新区的探索实践,对以宅基地换房模式破解农地难题、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三区联动”发展、“三改一化”破除城乡体制机制障碍、以及以村镇银行为突破口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等系列实验进行了解读,并从理论的高度就这些探索实践进行了概括。第四,概述了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滨海新区通过搭建“六大平台”、项目带动、培养骨干龙头企业、营造创新氛围等举措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梳理了抓思路创新促文化产业发展、抓资源整合促文化产业集聚、抓新兴业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抓项目带动助推文化产业繁荣、抓高端产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等发展文化产业的路数和经验,展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最后,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和路径作了梳理和阐释。滨海新区的目标是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与公共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高新区完整的自主创新网络。结合近年来的创新探索,逐步形成了与中关村“错位发展、互动合作”的发展格局、“研发转化基地”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权层面的转化。

第四篇探讨了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并将其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展望其未来发展。京津冀、环渤海区域不仅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地,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对接国际竞争的桥头堡。滨海新区在东北亚的崛起孕育着我国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北京—滨海新区”将成为北方地区的轴线型增长极,滨海新区作为增长极点在区域一体化中将更多承担引领区域发展、区域创新和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功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滨海新区的开放是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该篇对对外开放的现状作了分析,对其加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进行了阐述。

四、探索发展前瞻,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滨海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开发者、建设者正在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滨海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促进天津发展和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滨海新区的发展路径和机制架构还处于探索、创新过程中,但认真梳理总结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分析预测其发展前景,科学地总结概括天津经验及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发展道路,不仅有助于清晰发展思路,而且可以与其他地区的探索实践共同丰富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

承担本书研究和写作学术团队力求站在实践的前沿,以尽可能新的数据信息记述和阐释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历程,深度解读其改革举措、发展路径和实施效果。作为一部年度发展报告,笔者不仅重视对新区现实问题的追踪、分析、总结、概括,同时也注重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推进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以理论研究支撑应用对策研究,这也是本学术团队建设的特色和取向。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曾勉励我们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高等院校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近些年来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建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并以此集聚人才、整合资源、拓展科研、放大社会影响。我希望高校能进一步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承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发展规划、咨询项目,通过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研究,真正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3] 面对殷切的希望,天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滨海新区发展报告》的撰写与出版正是这样一种尝试。

【注释】

[1]李家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推进滨海新区发展[N].天津日报,2013.

[2]张高丽.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J].求是,2012(14).

[3]黄兴国.滨海机遇[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