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童年趣事
第一节 童年趣事
据家谱记载,会宁和氏,为一祖之后,相传远祖系山西省人,明代晚期迁居会宁县城。清朝中期,是我和氏家族发展最为壮大之时,此时已在会宁县城内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于是开始向外迁发。乾隆年间,迁居到丁沟乡和家堡子、南三里铺月牙堡、太平店、翟所以及六十里铺街、王儿沟、和家窑坡等地。人口发展到一两千人,居全县姓氏人口的第十一位(县志民国版记载)。据长辈们说,和氏大上坟,气势庞大,路人皆知。期间家族三日宴席不散,半天香烟结霭,百男衍庆。此阵势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年。可见,我家族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名不虚传。
我的曾祖父,和献珍,字聘唧。生于1869年(同治六年),卒于1926年。自幼做事认真,踏实能干。十五岁就接管祖上留下的土地,竭力经营,同时兼营商业。亲自修建宅第多处,一时为方圆名人富户。曾祖父一生仗义,直言不讳,常为地方除暴安民,人皆敬之。对家人关心体贴,对兄弟照顾周到。曾祖父兄弟三人,为长子,其小弟和献璋,自幼出嗣于二叔。二弟和献璧,聪明好学,曾祖父全力共济其读书深造,学有所成。
我的曾祖母,柴夫人,生于1868年,卒于1940年。相貌端庄清秀,贤惠善良,性情温和,孝敬长辈,疼爱孩子,从不大声粗语。一生勤俭持家,亲自动手为家人织粗布,缝衣衫。主持大家庭数十年,兄弟妯娌之间一团和气。以贤惠善良闻名街坊四邻。
我的大爷:祖父的大哥,和保泰,字子安,生于1891年,卒于1960年。一生从事农业。对祖上产业,竭力经营,规模较大。同时喜欢栽培果树,擅长果树嫁接,庄子周围果木成林,家族中人,无不称赞。大爷为人忠厚,做事细心谨慎。上孝敬父母长辈,下关爱弟兄姐妹。作为长子,从不疾言厉色,在家族晚辈中起到表率和楷模之怍用。
我的二大爷:祖父的二哥,和保丰,字子亨,生于1893年,卒于1958年。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精通中医,以行医济世为其职,救死扶伤,同情百姓,善待病人,尊老爱幼,博得乡亲邻里之赞誉。
我的三大爷:祖父的三哥,和保晋,字子爵,生于1907年,卒于1960年。性情温和,忠厚老实。青年时主营商业,中年后帮大哥经营土地和打理家事。生活简朴,待人真诚,中规中矩,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从不与人树怨树敌,人皆爱之。
我的爷爷:和保颐,字养斋,生于1909年,卒于1991年。祖父的出生,对家人来说,喜上添喜。因为,我曾祖父思想守旧,传统观念较强,重男轻女,在他看来,四个儿子,标志着家族人丁更加兴旺。而在曾祖母眼里,四个孩子,个个为心肝宝贝。曾祖父母一生共生育七个儿女,三大爷之前的三个孩子均固疾病而夭折,因此,曾祖母对于孩子,无论男女,都十分疼爱。祖父自幼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兄弟四人,祖父排行老小,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大哥、二哥均长祖父十几岁,对祖父处处呵护,事事谦让。
祖父生前,常给我们讲起他的童年,他说童年经历的事一生都难以忘记,很多趣事仿佛就在昨天。自幼衣食无忧、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无拘无束。从小在和家堡子大院里长大,大家庭里发生的一切,留给他太多太多的记忆和美好回忆。他常回忆说,小时候,大院里和他同龄的兄长弟妹好几人,祖父在家族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每天,他和弟妹们完成长辈们布置的背书任务之后,便疯一般跑出大院,你追我赶,快乐无比。由于当时的年月,各家的孩子都没有像样的玩具,大多时候,孩子们只玩捉迷藏。而祖父和弟妹们手中,每人都有一个心爱的小毛线球,类似于小皮球,是曾祖母亲手为他们制作的,所以,拍毛线球比赛是大家最爱的游戏。
每到夏季,天高云淡,暖暖的气温使得万物生长茂盛,到处有绿地。田野里,庄稼人满头大汗的忙碌着,家里的叔叔伯伯也和大家一样,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而祖父这帮孩子们,整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个个兴奋。他们非常喜欢夏天,因为冬天穿戴厚实,追逐打闹极不方便,只能拍拍皮球。可夏天一到,他们玩头就多了,大多时候光着膀子,只穿一件小马褂,追赶起来轻松自如。
有时候,不管什么游戏,总有输赢。谁输就要被罚去偷大爷园里的果子。大爷的果园,到了夏季,看管很严。园里果树品种较多,每棵树都结满果子。其中杏树和桃树最多。杏子和桑葚,到了夏天很快就能成熟。但桃子、苹果、梨只能等到秋天。祖父说,大爷的果园,不仅仅果树长势茂盛,而且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大爷栽培的牡丹花,遍布果园周围。每年夏季,牡丹花竞相开放。有粉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最多,花色绚丽,花朵很大,闻上去有一股药香味,但在大爷的果树相伴下,牡丹花又有一种果香味。过路人在大爷的果园旁总也要驻足片刻。热情的大爷会顺手摘几个果子,塞在他们的怀里。望着果园一片生机,街坊邻里及全家上下,对大爷赞口不绝。
其实,大爷的果园不仅果实累累,花香怡人,而且承载着祖宗的故事。祖父在家谱中曾写有这样一段话:“吾祖命仲公,少遇大乱,未曾读书,一生从事农业,晚年喜爱果木,手植各种果树百十株,果实繁多。余幼年时,追随长者嬉戏其间,情景犹能忆及。后由吾兄保泰(即大爷)经营,虽不及以前繁荣茂盛,但果园依然是家人之骄傲。”由此可见,大爷经营的不仅仅是一片果园,也是守望。
祖父身子比较单薄,胆小手拙,每次玩游戏,他输的次数较多,而每次他去偷果子准能被大爷撞见,自然无果而归。因果子还未成熟,大爷疼爱祖父这帮孩子,怕吃了闹肚子,特别是杏子,桃饱杏伤人,所以大爷总是紧盯着他们几个顽皮的孩子,不让乱吃生果子。下雨天,他们常去水沟里抓青蛙或小蝌蚪,结果玩的一身泥巴,回到各自家里总要挨上几板子。但事过之后,第二天起来,他们依然继续。
祖父说,还有一处地方,他们小时候每天最爱光顾,那就是家里的骡马圈。小时候,由于家大业大,也算是大家族,所以家里喂养了很多匹骡马,无论骡子还是马,个个毛色光亮,膘肥体壮。家里雇佣好几位佃农负责喂养。祖父说,在他的记忆里,父辈们非常善待佃农,同他们一起吃喝,佃农家里若有困难,父辈都会尽力帮助。祖父从小就对佃农伯伯很亲近,每次佃农伯伯给骡马喂料时,祖父他们都要紧跟伯伯其后,但第一次进骡马圈,看到高大的牲畜,他们总是很怯,只能紧跟在伯伯其后,悄悄偷看骡马吃饲料的样子。骡子看起来有点调皮,马很乖顺,边吃草边看着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不再很怕,有时候家人有谁要骑马外出办事时,佃农伯伯便牵一头大马出圈,祖父他们也嚷嚷着想骑骑马,伯伯便把他们一个一个放在马背上试一试,然后再放他们下来。祖父说,佃农伯伯在他们的心里和家人一样的亲切。
祖父每当讲起童年,总是滔滔不绝。在他心里,过年是他和兄弟姊妹们最享受的事情。每到年关时节,和家堡子大院最为热闹,虽然各房家人忙的不亦乐乎,但大家的分工很明确。叔伯们,有的负责磨面,有的灌蜡烛,有的糊灯笼,有的扎扫把。爷爷们,有的写对联,有的踏纸钱,有的研墨。婶婶们是最忙的,因为年夜饭的色、香、味都要出自他们的手里。她们有的负责蒸、煮,有的负责煎、炸,有的打糕点,有的擀长面,个个都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奶奶们也不能闲着,她们有的剪窗花,有的缝被子,有的整理衣物。
祖父这帮孩子,主要任务是凑热闹,先去观看负责磨面的叔叔,磨坊里,一头毛驴被蒙上双眼,一圈一圈围着石磨不停地转,石磨发出闷闷的轰轰声,细细的面粉从石磨缝里慢慢流出,叔叔手拿小笤帚小心翼翼地来回清扫,唯恐面粉洒落在地。祖父他们先是摸摸毛驴,然后跟着毛驴闭上眼睛瞎转圈,叔叔哭笑不得,耐心劝他们去大伯处,观看大伯扎灯笼。一根长长的铁丝在大伯的手中来回编制,一会功夫,一个椭圆状的灯笼大模型出现在大伯手中,接下来大伯将一张大红纸仔细对折几下,再用剪刀慢慢剪成数片,然后每张纸抹上浆糊,大伯细心的将红纸糊在灯笼模型上,最后还要贴上几张太太剪好的花、鸟、鱼等窗花图案。祖父他们以为接下来就该挂灯笼,可大伯将制作好的灯笼先存放在一间不住人的屋子,孩子们跟在大伯屁股后急切想知道什么时候挂灯笼,大伯笑嘻嘻的说:“快了。”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伯手挑灯笼,踩着梯子上到房顶,将灯笼挂在房顶的一根长长的扦子上,白天灯笼好看但并不显眼,可到了晚上,大伯将灯笼里的蜡烛点亮,夜幕降临,满天星布,此时的灯笼看起来火红火红,孩子们高兴地拍手叫好。其他人家的灯笼也相继亮起,不同造型的红灯笼把整个村子装扮得分外漂亮,在红灯笼的照亮下,祖父和邻里的孩子们玩心十足,不晚不归。
再说爷爷们的书法,龙飞凤舞的黑体大字,跃人一副副鲜红的对联纸上。早在高祖时,家族中早有以书法闻名之人。祖父的曾祖父,和兆祥,清季秀才,很有学问,讲道德,很受乡亲之尊重,人皆称其和先生,由他亲笔书写的《祭如在》,字体秀雅,墨色光洁,为后世代代相传。难陉爷爷们的书法如此大气优美。
最后一站便是婶婶们的厨房,各种食品的香味令他们难以抵挡,各样好吃先尝为快,婶婶们悄悄告诫他们,别让长辈们看见,免得有失礼貌。祖父说,他的父母主要担任全家总管。分管和监督大家不能有任何的浪费。因为,在和氏家族,祖宗早有家规、家训。无论生活如何,子孙世代都要以谦、俭、勤、劳自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为夫妻尽爱,为子孙尽责,为亲人邻里尽心。
祖父不忘童年,是因他的童年,不仅令他快乐无比,更使他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