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诗词作伴

第二节 诗词作伴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标志着历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们从思想上得到解放,仿佛从中世纪的禁锢中回到了“文艺复兴”的大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激励着青年学子和有志之士。尤其像祖父这辈人,对于知识的重新获得,久违了的书本,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书本的畅通获得,阅读范围的不断拓宽,知识结构的不断增固,祖父又一次找到了他的人生定位。开始对诗词情有独钟,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文人佳作。每天反复抄写,用最拙的学习方法加深记忆,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人生每段路程,对其自身都是一种领悟,一种成长。1981年我顺利考入河畔中学(现会宁三中),同村和我一起前去参加考试的总共三人,我很幸运,唯一被录取。这对家人特别是祖父来说,应该称得上特大好消息。我想成绩的一半要归功于祖父,我早已心存感激。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早在三年前,我们全家搬离旧屋,迁入新居。祖父和二叔一家暂住旧屋。我们对于旧屋的情感全部依托在祖父身上。我的大姐、二姐先后均已出嫁。上了高中的我,每周回家一次,回至家中,祖父的小屋必定要去。每次见到祖父,我们爷孙总是高兴不已。闲聊中,祖父会情不自禁的将他学写的诗词解读给我听,同时教我诗词的押韵、对偶,上阙、下阙的划分方法等。我听完还是深感抽象,但每见祖父一面,总能收获满满。

  看着年过七旬的祖父,追求学问的心劲依然如此之高,远远盖过了我这个青年学生。感动之余,让我沉思。总想探究祖父好学的动力与缘由。是孤独、寂寞还是天性?是追求还是境界?一系列的问号待我作答。终于一句禅语的习得,让我顿悟,那就是:“人的一生,总需要些许禅意。”这份禅意和两个“斋”字有关。一是常吃“斋饭”。素食易消化,养心亦养身。二是每个人心里定要有自己的“书斋”。说来奇怪,曾祖父当年给祖父起名的时候,也许真动用了心思。祖父三个哥哥的名字分别为:保泰、保丰、保晋。字分别为:子安、子亨、子爵。而祖父的名字为保颐,可字为养斋。从我知道祖父的名字时起,他就一直用养斋这个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从某种意义上,祖父的养斋真是印证了上述两个“斋”字。“斋饭”:祖父大半生,飘无定所,柴米油盐,粗茶淡饭,有时食不果腹,也算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书斋”:祖父整天安守在自己简陋的小屋里,手持一书,心静如水,诗词作伴,一切只为书卷香。“养斋”二字,多么名副其实。至此,我对祖父给我起的名字有了较深的理解。

  有人说,书能洗心。繁芜的世事难免让人蒙尘,而读书也许是拂尘的最好途径。以平视的态度,平实的方式,对待一本书,以此得到的知识,自然是知己般的,也是最能入脑入心的,养心养身。在这点上,我的祖父起到了垂范的作用。祖父的名字,既有养也有斋,养心斋身,好有学问的名字。

  其实,在我心里,祖父好学不倦,还有另一缘由,那就是祖父的“双重孤独”。这份孤独是隐隐的。祖父的心里,常人很难走进,他修为极高,已达境界。真可谓“高处不胜寒”。

  另外,往日的旧屋,我们和二叔家,共计十五人同住一院,孙子们整日的打骂、取闹以及欢声笑语,在祖父的眼里均为享受和幸福。还有每天接二连三从我们姐妹口中传出的各种小道消息以及村里人的轶闻趣事,祖父虽足不出户,也能祥知一二。我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祖父失去祖母的孤独之感。如今我们一大家子的搬离,祖父心里肯定空落不少。

  每次去看望祖父,院内清净,二叔一家将院落打扫得干净整齐。走进祖父的小屋,桌上总放着书报、毛笔还有老花镜。整日陪在祖父身边的唯有二叔的两个女儿。(当时老三还未出生)她们尚且年幼,真正走进祖父,还需时光。但孝敬的父亲和二叔总是抽空和祖父促膝交谈。

  为了不让祖父孤独,出嫁的大姐、二姐也会抽空看望祖父。他们看到祖父先笑后哭,笑是见到祖父高兴;哭是在婆家受委屈,无处诉说。她们知道,祖父永远是她们的忠实听众,喜怒哀乐,一吐为快。最后带着祖父的劝导、鼓励和嘱托,依依不舍地回婆家,生活继续。

  阅读能使人虚怀若谷,是一种精神的按摩。一个能战胜孤独的人,他的心里是最强大的。祖父以他独特的方式——阅读、写作、摘抄来战胜孤独。整天埋头于书本中,以读书来养性,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真可谓君子学以聚之。

  祖父生前留下两本笔记,一本是《宋诗一百首摘抄》,另一本是他自己的作品《容膝小屋》。我原本对祖父的诗词抄写不以为然。因为,中国文人,从战国的屈原到近代的鲁迅先生,他们的作品我自认为略知一二。可当我翻开祖父的诗词抄写小本时,发现诸多作者我很陌生,其作品更是知之甚少。于是我从小本的第一页开始学起,实不相瞒,抄写本的第一首诗就让我很不自信,作者名字更使我难堪,真是惭愧。学海无涯,中国文化魅力无穷。

  记得中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过去,唐诗的魅力丝毫未减,代代相传。我们从儿时的教科书首先学到了“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再到中学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些古代文人雅士,他们唯有通过吟诗,方可释怀他们内心的触景生情、颠沛流离、岁月无情之感。唐朝是诗的国度,宋代是词的天下。回味唐诗,品味宋词,两个朝代,留给后世无数的名人佳句。透过祖父的笔记,方知宋代诗人的佳作同样脍炙人口。古人云,诗言志。大宋诗人的作品不仅能给人以满腔的热情,同样也能网络人的愁绪。阅读祖父抄写的每一首诗,仿佛能感受到祖父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他穿越时空,透过文字与古人对话。借他人之酒杯,解自己之愁绪,平自己之心境。在此,我能和家人、朋友们透过祖父的小本,一起重温古诗,欣赏宋代文人佳作,不仅是对祖父的缅怀,也的确是一次精神享受,知识提升。

  下面我将祖父抄写的部分作者及其作品简单介绍,祖父抄写的原文附书后,供感兴趣的家亲、朋友方便翻阅。

  《畬田调》是宋代诗人王禹倩贬做商州团练副使时就山区看到的真实情况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山区农民相互帮助、自耕自足的生活。诗人以畬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因此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祖父把这首诗放在第一页,我想也传递着祖父的心声。

  《梅花》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之作,自幼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终身不仕不娶,唯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蓓桃,约生活于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乾兴(960—1022)年间。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淑灵能诗,以《呈寇公》诗闻名。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世称晏元献。《寓意》是作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首联追叙离别时的情景。颔联寓情于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预联叙述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揭示伊人离去之后的苦况。尾联表达对所恋之人的相思之情。

  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小村》讲述的是,淮河阔大的洪水过后,大地上形成许多沙洲。灾民的生活凄惨无比,可他们还要被荒谬的官府强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苏舜钦,北宋词人。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祖父抄写的这篇是一首咏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春日晚景,抒发其内心的孤寂情绪。

  《蚕归》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人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自己身为养蚕人,可绫罗绸缎却穿在富人身上,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我在整理祖父笔记的过程中发现,祖父对于王安石的作品连续摘抄数篇,也许有他独特的想法。在此,我也占用祖父的空间,再述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作家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给予王安石如下评价:“高人的确有高招,善理财不是编故事。一张大网撇下来,民间财富藏不住。赵宋立国百年,好比一潭深水,大鱼老鳖有的是。王安石的龙睛能穿透深潭,小鱼小虾悉数打捞,犹如巨鲸张口,一次就能吞下成吨的鱼类……可是王安石终于闹得众叛亲离,爱子天亡,他徘徊钟山喃喃自问:你真的是一位比诸葛亮还诸葛亮的高人吗?”一段文字告诉读者,王安石的世界充满故事。关于诸葛亮先生,王安石曾吟诗两句,写成条幅,挂在墙上:

  当年诸葛成何事?

  只合终身做卧龙。

  青山绿水,化解几十年人事纷扰。无论如何,我也很欣赏王老笔下的另一首七诗《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老待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

  山水空流山自在。

  品读之后,深感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底蕴,厚重如山,万古长青。我坚信祖父摘抄时和我有同样的心灵感受。赵宋王朝早已灰飞烟灭,而后人,永远记住了王安石。

  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把连绵起伏、山峰耸立的庐山,从正面到侧面,从远处到近处,从高处到低处,呈现出的不同样子,完美表述,让身在庐山深处的人们,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对于苏轼,祖父同样占用很多页面,摘抄八篇东坡先生的作品,并非心血来潮。解读苏东坡,翻开史书,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集于东坡一生。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书画宗师。苏老一生,宦游四十余年,足迹遍中国。“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不知是真是假,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中国文人间的故事,永远感动后人。欧阳修六十五岁生日,苏东坡翩翩起舞,“插花起舞为公寿”。苏东坡前去杭州做官,欧阳修送他上路。道路漫长弯曲。望着苏老伟岸的身影,渐行渐远,欧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流出的泪水是喜悦的,中国文化的接力棒,从此传给了一位更为强有力的人。

  苏轼是文化的全能者,是在文化的巅峰期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伴之以不可思议的人格魅力、生命活力,足以垂范后世千万年。作家刘小川曾写道:“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真可惜祖父无缘看到刘先生笔下的经典点评。

  《示三子》由宋代诗人陈师道所创作。元祐二年(1087年)诗人将分别四年的妻儿们接回身边,得以重新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全诗语浅情深,耐人回味,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宗泽,字汝霖,汉族,宋朝抗金名将,与岳飞齐名。他刚直豪爽,沉毅知兵。《早发》一诗,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脍炙人口。全诗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李刚,又名李伯记,号梁溪先生,宋朝人。他不仅武功卓绝,而且也是抗金名将,还擅长诗文。他的《病牛》,言牛终身辛劳,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祖父抄写的《三衢道中》,百读不厌,琅琅上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李清照,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带着芳香袭人的胭粉气,嫣然而入。天性快乐智慧,她碰上了宋词,宋词碰上了她,她的作品优雅、优美、风骨天成,正如其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亮出了她光彩照人的境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一生作诗二万多首,现存四千二百余首。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诗篇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音浅显易懂,清新自然。

  陆游的作品是祖父的最爱。当年在部队,祖父随身携带放翁诗选一本,后付之一炬,未能伴其终身。放翁一生,写诗两万首,借酒浇愁愁更愁。宿命般的伤国忧民,让他成为南宋皆知的伤心诗者,他做梦也写诗,被人誉为“小李白”。他的诗,笔剑双绝,诗语顿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读起,依然刚劲有力,也常被后世借来形容陷入绝境后出现转机时的鼓舞语。祖父感怀往事,也曾赋诗一首:

  爱国救亡志未酬,留诗万首见先夏。

  文豪仗剑赴关塞,南宋百年只陆游。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元夜》写作者登高俯视所见,却在及其热闹之余,含有一种茫然所失的心理,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寂寞感。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一生转徒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祖父摘抄的第一首题目有丢字现象,在此更正如下:《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刺语中的杰作。

  《横溪堂春晓》是南宋诗人虞似良所作。该诗描写江南水乡插秧后的田野景色。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富有理趣,体现了取小景而含义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应怜段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翁卷,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代表作《乡村四月》被选人小学课本。

  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苦寒行》,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即显豁,又蕴藉。

  徐元杰诗作《湖上》,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副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蚕妇吟》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作者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

  邵定翁的《插田》以老祖母催孙儿早起帮忙生火做饭的情景,写农家插田时的忙碌,描写农家对春耕的重视以及对孩辈们要勤劳的家教。祖父抄写此诗中,有两处漏字,更正如下:第四句:阿三莫学阿五眠。第七句:邱嫂拔秧哥去耕。

  《寄江南故人》是宋末元初诗人家铉翁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宋未亡前,诗人客居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家乡。后两句写宋亡后,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间之有感》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爱国怀旧之情,感人至深。《书陆放翁诗卷后》诗人不忍目睹江山易主、国土沦丧,乃弃官归乡隐居,以宋室遗民自称,潜心著述。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自幼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他的诗纪实性强,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谢翱,《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是作者在南宋亡后路过杭州时凭吊故宫之作。诗中对景兴叹,睹物伤情,流露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的作者是北宋诗人孔平仲。这首诗是一首平安家书。目的是告慰父母:儿孙近况甚好,叙述可盼团聚之意,写法很别致,文字清新活泼、自然流畅、意深情挚。

  祖父抄写完近百首诗之后,感慨万千,题诗一首:

  自从辽金度长城,宋代诗人主北征。

  力挽狂澜多有恨,诗中什九泪沾襟。

祖父生前酷爱文天祥的作品,特别是文天祥的《正气歌》,祖父不厌其烦的阅读、抄写。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抄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跟随祖父的笔迹,重温历史,重温古人。圣贤们,笃厚纯洁的品格,博大精深的知识,效忠祖国的热血,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感染着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中国文化之所以厚重如山,千年不倒,正是有这些文化贤者们的精华代代相传。中国文人激活了中国山水。先贤们的生命形态、生存方式、生存向度在我们华夏文脉中一代又一代延续。祖父抄写的一小本宋代诗词,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无数的文人志士曾为大宋王朝的兴衰付出心血,乃至生命。

  祖父将文天祥的《正气歌》作为结束篇,并非偶然,而是巧作安排。从篇幅的长度,文字的激昂,笔迹的刚劲,都能让我感受到祖父个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犹如作者一样博大刚正。文中最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古人的传统美德,闪耀在面前。这千古垂青的语句,仿佛通过祖父的再次抄写,让后之来者永远传颂。

  当今社会,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无论在家在外,只要打开手机,百度让你无所不知。低头族们随时锁定自己的界面,进行快餐式的阅读和写作,这给忙碌的人们带来无量的便捷和收获。而祖父抄写的小册子,廉价的纸张上,书写着一个个黑体大字,给人以墨香,给人以回味,异样的界面,别样的视觉享受。此时此刻,对于祖父的抄写学习法,我终于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祖父所为,可谓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