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灵慰藉

第一节 心灵慰藉

  随着祖父小小知名度的提高,每天都有去他小屋的不速之客。祖父总是以礼相待,平等交谈,从不厌倦,且乐此不疲。知识性、趣味性,贯穿谈话始终。

  一位老人,历经曲折,对生活曾充满无力之感。从1958年5月,携家人北上白草塬的那一刻起,他的心灵早已透支,无力顾及其他,只能装载亲情与家庭。闻鸡起床,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劳动日程,早已让其心灵,扎根泥土,疲惫不堪。唯有偶尔的放松,带他重抬记忆。祖父对于角色的转变,每次都能坦然面对。自然的轮回,生产劳动的历练,百姓生活的朴实,在他看来,都是风景。人生路上,本该有多变的风景,风景如画也好,满目苍凉也罢,无论何种风景,终归是心灵的风景。

  祖父的一生,从政到从戎,经商到务农,从书生意气,到心驰神往,从衣食无忧,到食不果腹,从安居乐业,到飘无定所。残酷的个人命运,诸多的人生悲剧,不断演绎着他受伤的心灵。

  如今,人到暮年,恰逢盛世,记忆的碎片,早已将他锤炼成一位强者。祖父每天如痴的阅读,他常说,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好友。从《大学》到《中庸》,从三国到红楼,从水浒到西游。他品味着孔子的治学理念,老子的处事之道。三国里的争,红楼里的情,水浒里的义,西游里的悟,都是他细心研读和品味的范畴。品味名著,品味修心,进而品味人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同样令祖父鼓舞:屈原的百折不挠,司马迁的精气十足,苏东坡的大气回肠,文天祥的视死如归。唐诗的豪放,宋词的铿锵。他无不涉猎,且细心研读。一生好学,至老不倦。

  我虽不懂写诗,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我自幼耳熟能详。在祖父的笔记里,我曾看到这样的语句:“博文约以礼仍须坚持”。

  祖父一生,总能以平淡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所有。博览群书,恪守礼规,秉承传统,不张扬,不卖弄,用平和待人遇事。在阅读中寻找自我,用知识明澈心灵。用当年二太爷的做人风范,耳濡目染着他的后代,以此传承着对逝者的思念与敬重。

  我和祖父,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我上初中三年级。因为,小时候也经历过“不学无术”的年代。初三阶段,大家都面临考高中,当时北刘中学未设高中,同学们都要去三十里路以外的河畔去考,竞争也较激烈。为了在语文上多得分数,每次都要去祖父的小屋,习得文史知识。作文写不好,求助祖父,是否有妙招,祖父笑说:“多读书,多练写,自然会提高。”我便追问,读啥书?祖父说:“史书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使人善辨。”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段话,是英国哲人培根的语录,真是倍感惭愧。

  我从祖父手里接过的第一本书,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很吸引我。翻开内容,讲述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也是一首革命英雄的颂歌。主人公保尔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不顾健康,双腿瘫痪,双目失明,仍不愿放弃自己,以惊人的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书中这些精彩的语句,在我当时幼稚的心灵里,留下深刻印象。知识无价,这是祖父给我的第一桶金。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祖父的理解越加深刻。我心目中的祖父,形象高大无比。他就像家人的守护神。正如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所述:“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态,又饱含着一份期待。我想这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美好,这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善就像在一片沼泽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美好东西。”

  祖父在寻回心灵慰藉的同时,不忘守护后人,用他灵魂深处的善举,安静的守望着家人的平安、和谐与幸福。

下面是目前唯一留下的几本祖父生前读过的书以及抄写的笔记。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由于几次搬家,几经被抄,祖父珍藏的书本,少之甚少。唯一留下的书,年代并不久远,但终归代表着祖父经历过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