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善睦乡邻
第一节 善睦乡邻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祖父常说的一句话。和氏姓在白草塬只有两家,而在北刘这个大多数姓刘的庄子,我们真是势单力薄。祖父特别重视维护家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
我家的邻居,左邻右舍共有四家,他们都是从会宁县城下乡到北刘村。我记得当时他们每家的情况都远远好过我家,他们每家的男主人都在外地工作,有固定收入。我们家经常得到他们几家的帮助。白天他们和我家人走的较远,尽量保持和我们地主划清界限,以便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晚上抽时间总要和我家人拉拉家常,倾听祖父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农村,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时,否则,就会时而不时的被揭发、被批斗。正是由于祖父的为人善良、大度、容忍,才使得他未受任何因揭发所致的皮肉之苦。祖父善待别人,不仅体现在本村居民,对于路人、外庄人,他总会以“来者都是客”的做人风格,以礼相待。
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小时候最怕的不是小偷,也不是杀人犯(当时很少有这样的人),而是乞丐。用我们家乡的方言称“要糕吃”。在外庄,离我们村很近,有一位老爷爷,几乎白草塬人都称他“漫漫爷”。至今我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只记得他常年穿的很破旧,衣服上总缺少扣子,腰里时常束一条旧布腰带,夏天经常将自己的鞋子夹在胳膊下,光脚走路,走起路来总是小跑步。手脸很少洗干净,每天穿行各个村庄,逢人讨吃讨喝,有人欺负他,他也会骂人,甚至动手。进了庄子,村民要么躲开他,要么紧关大门。而每到我们家,一来我家没大门,二来我们几个小女孩见他就怕。看见他朝我家走来,我们赶紧跑到祖父的小屋先去汇报:“爷爷,漫漫爷来了。”我们常这么喊,而祖父听后,若有所思,不紧不慢的捋着胡子说:“来了好!来了好!”其实祖父也不认识他,只是久闻其“大名”。当时我们真不理解为什么好。
“漫漫爷”每次进祖父小屋,像自家一样自然。有时光脚在地下跺两下便上炕。有时鞋也不脱,直接炕上一坐。不问究竟,拿起祖父的烟斗,点上一锅烟,先抽起来,好像跟祖父特别熟悉要好。祖父啥也不说,面带笑容,给他倒点水,然后坐其对面,任由“漫漫爷”天南海北的胡拉八扯,祖父时不时的点头互动。真是打趣,他俩之间在谈什么,可每次谈话时间长达数小时,甚至一上午或一下午。难道祖父的屋子有魔力,吸引着这位爷爷。就这样,“漫漫爷”成了祖父小屋的常客。
时间久了,我们这帮孩子,突然发现“漫漫爷”并不可怕。因为在和祖父的相处中,他从不骂人,更不动粗。有时候我们进到祖父小屋,他还要在我们头上抚摸两下。这些小小的举动,让人感觉,原来他也有可爱的地方。可好笑的是,每次临走时,他都要顺手拿走祖父的烟袋和火柴,还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再见。然后一路哼着人们听不懂的小曲回家了。一次又一次,祖父在招呼完这位爷爷的同时,每次总要多备几份烟袋和火柴。孙子们劝祖父说:爷爷,下次不给“漫漫爷”,把火柴和烟袋藏起来。祖父总笑着说:“拿吧!拿吧!”。
也许,“漫漫爷”拿走的是烟袋,是火柴。可如今留给我们的是记忆。记忆中的祖父,记忆中的“漫漫爷”。几年过后,听说“漫漫爷”去世的消息,祖父又一次捋着花白胡子,平静的说:“走吧!走吧!”
两位老人,曾不期而遇。志趣不同,可相互欣赏,相互满足。“漫漫爷”满足的是祖父的烟袋和火柴,欣赏的是祖父的为人和气度。而祖父满足的是人生,欣赏的是“漫漫爷”的傻气和简单。一路走过,祖父一直秉承“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和氏家训,同时也不断践行着父辈的谆谆教诲。这笔精神财富,带给他人生路上无限的快乐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