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报纸与鞋

第二节 报纸与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人生多么坎坷,命运多么悲催,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太阳照样升起。”祖父及家人终于熬过了六十年代。家庭境况渐渐好转,孩子们的衣物依然很是紧缺,但每个人的肚子总能吃饱。而二叔家的情况自然好很多,二叔手头总有零花钱,我们几个孩子一旦有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父母总找二叔要药。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们害怕二叔胜过父母。我的父亲性格内向,从不打骂我们,整天忙于农活,很少和我们交流,也很少关注我们,在我的心里,父亲就像小说里的汤姆叔叔。而我的二叔,说话快,干事麻利,聪明好学,性格外向,很爱管教我们。每天他都要逐个检查我们的手脸是否洗干净,若不干净,他会亲自抓着我们去洗。二叔还特别爱剪我们的头发。他发现我们的头发一旦长长,立刻抓住剪短,甚至剃光。他说头发长了爱生虱子。有时候为此事我们姊妹也哭鼻子。刚被剃完光头的我们,头上不得不时常包着头巾。但二叔有时候对我们很有耐心,他有一把口琴,高兴时总要把我们姐妹召集起来听他吹口琴。他吹的非常动听,我们听得也非常投入。每次听完,我们都想学吹口琴,二叔首先教我们如何学换气。就这样,慢慢地我们姐妹都学会吹音乐简谱哆、唻、咪、发、嗦、啦、西,然后再倒着吹一遍。从此二叔的口琴,在我家成了抢收货,天天有人吹响。哆、唻、咪,哆、唻、咪……这是我们儿时接触到的第一音符。感谢二叔!

  二叔很好客,也非常孝敬祖父母。他知道祖父一生,实属不易。因此,在家人生活渐渐好转时,他通过北刘学校(当时中、小学合在一起)给祖父订一份报纸——《参考消息报》。因为二叔懂得,多年来,祖父内心深处的渴望就是书籍,好学是祖父一生的追求。说实在的,大半个白草塬人都知道祖父的报纸,因为在当时,私人订报纸的人家少之甚少,即便是学校,也只订为数不多的几份,供老师们传阅。祖父的报纸在别人眼里几乎就是奢侈品。

  1971年夏,我年满7周岁,正是就学的年龄。父亲整天为家人的吃喝辛劳,只考虑怎样多挣工分,多分粮食。而母亲,七个孩子的破旧衣服够她夜以继日的缝补,白天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回到家里还要忙于洗衣做饭。三个姐姐也都尽力帮助父母干活,照顾弟妹。虽然我家离学校一墙之隔,但对于姐姐们来说,真是咫尺天涯,每天可望不可即。我想在她们的心底都曾渴望过校园生活。眼下对于我的教育做何决定,当时我的父母无暇顾及,而心细的祖父记得我的年龄,主动找父母谈及此事,最后,经祖父的再三劝导,父母答应,从我开始,接受教育。

  上学前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祖父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孩子,我给你起的名字是和玉清,冰清玉洁之意。咱门家女孩子多,男孩少,在教育问题上男女平等,你的姐姐们,由于家境贫困,未能上学,多有遗憾。如今情况好转,你是咱家第一个踏入校门的孩子,你要勤奋学习。”

  无论是“冰清玉洁”还是“勤奋学习”,当时的我根本不理解祖父的这些词语,只知道我有了大名。因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喊我小名。几十年过去了,但凡回老家,能认出我的长辈们准喊我小名,我笑不拢嘴,点头向他们问好。

  由于祖父的报纸是通过学校订的,自然每周取报纸也要从学校收发室去取。原来是二叔亲自去办,可当我上学之后,祖父的报纸就委托于我。每次当老师将祖父的报纸递给我时,别提我心里有多乐,因为在全佼学生里,唯独我家订报纸,同学们用羡慕的眼光打量着我,包括师哥师姐们。从此,“参考消息”便是我祖父的代名词。

  报纸与鞋,咋一听毫无任何关系。可在我家,报纸总能帮上大忙,我们姐妹的鞋子,总是供不应求,夏天好过,有时可光脚在家走动,留给母亲较宽裕的时间为我们做鞋。可一双鞋的完成,需要好几个流程。第一个环节就是“打辈子”,农村妇女都这么称。“辈子”是做鞋底的主要材料。也就是找一张大大的纸(一般是废报纸)做模板,然后在模板上涂上较多的浆糊,接下来将碎布头一块一块拼在一起,贴满模板,一层一层贴,大慨贴四五层的厚度,最后将贴好的布板挂在墙上或晾晒在太阳下,待其干透后就可利用。这就是所谓的“辈子”。农村妇女大都用它做成鞋底。的确,人这一辈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祖父的报纸可谓雪中送炭。每次祖父还未看完,母亲总叮嘱我们,催问祖父还需多久,她着急等报纸用。有时还要用祖父的报纸当窗户纸,替我们遮风挡雨。

  年复一年,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文革”结束之后,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祖父一如既往的读报,可母亲不再需要他的报纸,因为我们也不再渴望新布鞋。我们姐妹都穿上了塑料底鞋,农村人称“皮底鞋。”祖父没变,我们却变了,变得对他的报纸无人问津,他却依然乐在其中。

  如今,每年清明时节,我和家人都要特意带几份报纸,在祖父的坟头上读上几段,顺便告诉祖父一些重大的时事要闻。生前,祖父最关注中苏关系,殊不知,当今中俄双边关系健康积极发展,祖父若地下有知,肯定欣慰。

  有时目睹祖父生前剪下的小报,不仅有《参考消息》,还有《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等,睹物思人,浮想联翩,祖父留给我们的是记忆,是传承,是思念。这笔精神财富更让我们懂得,灵魂永远在路上,阅读改变人生。儿时的我们,都曾穿过祖父报纸做的鞋底,渡过自己的童年。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怀揣着这个故事,感恩家人,感谢祖父,走遍天涯,踏出不同的人生轨迹。

下面是祖父生前剪下的报纸,唯一留存的几页。年代并不久远,但令人倍感亲切。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