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情系家乡
第四节 情系家乡
对于家乡,每个人都留有最深刻的记忆和眷恋。我的家乡白草塬,儿时给我的印象是:地大物博,贫穷落后,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冷热适宜。冬季,寒冷干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祖父和家人生活了几十年,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祖父一生,迁徙不定,终于在白草塬安家落户。几十年的农耕生活,让他早已忘记过去,成为一名地道的普通农民。他深爱着白草塬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他笔下的故事。在祖父的记事本里,描写白草塬百姓生活画面、生产劳动场景的内容,占很多篇幅。他用细节甚至数字来记录他对家乡的关爱和关注。翻开祖父的笔记,有这样一组数字和问题,令我好奇且感动:
1.白塬公社种草种树,现在约有多少亩?(白杨树10万株)
2.全公社的人口统计,现有多少户?多少人?(2244户,12978人。)
3.全公社的荒山荒坡约有多少亩?(103亩)
4.已经灌溉的土地有多少亩?(17000亩)
5.现有大牲畜有多少头?羊多少只?(1914头。3600只。)
6.水、旱地,以小麦为例最高产量多少斤?(旱地150斤。水地600斤。)
我不知道祖父从哪儿获取这组数字答案,也不知道这些数字代表的确切年月,但在数字的最后,祖父写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想以白塬公社为单位,写一份简明材料,寄给省政协资料室作为参考。”小小的举动,点滴的记事,无不包含祖父对家乡人民的深情与厚爱。“文革”结束后,祖父无忧无虑的拿起手中的笔,描写白草塬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叹欠收
1977
秋雨秋风日夜来,
糜谷迟熟真可哀。
连年粮少难温饱.
何日丰收笑颜开?
对生产有感
1978
一渠黄流灌白塬,
万畦绿波泛田间。
莫忧干旱成灾祸,
须把精神挑在肩。
登高
1979
远望白塬树木稠,
人家隐现露墙头。
行近辨认新住宅,
仍多窑洞少屋庐。
白塬初夏
1980
麦田嫩绿桃花红,
飒飒风声出树中。
立夏莫待布谷催,
早种秋粮收获宏。
新白草塬
1981
自从引水遍村庄,
麦田产量四百强。
欲问绿杨植多少,
农民聚点似农场。
西江月
1982
(为参加植树和春播而作)
等得春风满地,
欣逢细雨漫天。
农忙户理良田,
播下丰收种籽。
莫把年华虚掷,
多栽树木争先。
绿化祖国山川,
更当长期重视。
碾麦
1983
今年喜得大丰收,
脱粒家家用铁牛。
终日盘旋麦摊里,
男翻女挑俱忘休。
晨望
1984
榆钱落地扬花飞,
小杏枝头日渐犯。
春雨送来好景色,
山川碧草映晨辉。
白塬杂诗
1985
九曲黄河入陇域,
高峡水电利农工。
荒山沙漠种草树,
走廊植被接崆峒。
游白草塬偶成
1986
翠柏围绕万人家.
连片麦麻绿无涯。
鸡兔牛羊同养殖,
菜蔬瓜果正添加。
整平田地增粮食,
调动机车运石沙。
佳景满塬堪捎数,
脱贫致富莫疑嗟。
夏日即事
1989
初上白塬看远方,
迷眼绿色映斜阳。
欲知住户在何处,
一片树中一片庄。
祖父对于家乡,情真意切。一首首小诗记录下白草塬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白塬人,能够回想起过去。沧海桑田,长江后浪推前浪,祖父已离开我们几十年,现在的村里,像我父亲这般年纪的老人,依然健在的,均已为数不多。但无论如何,这些老人,也称得上真正的幸运儿。因为,他们赶上了新时代,目睹了好时光,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的白草塬,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间地头,大多机械化耕作。我家所住的北刘村,现已改称为北刘镇,也是乡政府所在地,镇子上家家青堂瓦舍,人人喜气洋洋,私家车满街穿行,街道两边,高楼拔地而起。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村民各家,家用电器齐全。“村村通”硬化道路,带给各村便利交通。电网四通八达,村民们接收的均为光钎高清电视。信息畅通无阻,互联网助推农产品交易。无论男女老少,人人手机在握。晚饭后,路灯下,男人们谈丰收,划宏图。妇女们,花枝招展,广场舞曲,此起彼伏。夜幕下的白塬镇,灯火辉煌,走在街上,清爽的晚风,拂面而过,让人倍感舒畅,流连忘返。
我在想,假如祖父还活着,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歌颂他眼前的家乡。生前,祖父关注的:白草塬植被问题,养殖业问题,孩子接受教育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等。如今,这一切都已不是问题。我从白塬网站获得以下一组数据:目前白塬,水浇地共51932亩,最高产量每亩达700斤以上,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人口2.2万人。养羊户达2400户之多,羊只饲养5.2万只,占农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全乡共有中小学17所,学生7000多人,教职工300多人,中学均实现了校舍标准化。会宁的博士生总数中,白草塬占有10位。这是全白塬人的骄傲和自豪。至于植被,如今的白草塬,到处都是白杨树:马路边,水渠旁,庄周围,田埂边,白杨树早已成为白草塬独有的靓丽风景。
祖父若地下有知,获次信息,我确定,他做梦都会笑醒。前后两组数据,见证着白草塬的辉煌变化,凝结着几代白塬人的智慧与汗水。总之,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使老百姓敢想、敢闯、敢干。祖父对家乡之情,一切尽在诗词中。在此,我愿意和大家再次分享一首祖父的小诗。
新春
1980
岁首农家分外香,
茶酒豚鸡邀客尝。
对话先说蒸九碗,
主妇油渍满衣裳。
容光焕发双辫女,
左顾右盼整新装。
天真儿童持鞭炮,
潜入人丛造恐慌。
团拜赠品无例外,
每名几个水果糖。
南村开戏鼓声壮,
东庄社火夜登场。
何处观看任选择,
老少相扶奔走忙。
欣看今年新气象,
大搞四化力增强。
一首小诗把农家人闹春的景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家家户户喂养一年的大肥猪,过年时节,各家要将这头猪从头吃到尾。每家都做蒸九碗:蒸丸子、蒸卷子、蒸糟肉、蒸肘子、蒸排骨、蒸烧肉、蒸猪蹄、蒸鸡蛋,最后来一碗八宝甜米饭。民以食为天,农家乐,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