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求学经历

第二节 求学经历

  祖父,自幼聪明好学。随其母亲性格,温顺善良,其家父对于他的培养和教育尤为重视。小学在甘沟驿私塾学堂就读,1916年学堂改为初等小学佼,祖父就在此佼就读。祖父曾经在自述中谈到,当时他们的老师兼校长,是一位曾受过短期师范培训的年轻秀才来承担教学,三年后,这所学校又改称会宁县第二高小学。祖父在这里读书六年。他们主要学习私塾、杂文等。祖父说,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算术、历史、地理为何物。小学毕业后,祖父继续考入会宁县枝阳书院。但在此期间,会宁县境内长期流窜一大帮土匪,县城内一日三火,地方秩序无人过问,百姓忙于逃避匪患,教师不能安心工作,学校教育几度停止。面对现状,对于祖父的教育,在其家父看来,地方教育远不能满足对祖父未来的培养。暗自盘算,设法给祖父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当时,恰逢在外工作多年的二太爷回家探亲,曾祖父就祖父的读书去向一事和二太爷认真商榷之后,二太爷建议让祖父赴省城兰州参加试考。曾祖父对其二弟的建议非常满意,因二弟是他和家人心目中的佼佼者,他聪明过人,德才兼备,在家族中德高望重。曾祖父及家人一致同意,并鼓励祖父努力学习,争取考入。听祖父讲,家父对他就读目标确定之后,尽其所能帮助他,每晚陪他读书至深夜。哥哥们也各尽其责,从不让祖父干任何家务。曾祖母更是照顾有加,饭菜里总要为他添加些许营养。面对全家人的呵护、鼓励和帮助,祖父铭记在心,不让家人失望,尽最大努力考取。

  1925年,祖父在家父的陪同下,来兰赴考。远在外地工作的二太爷,嘱咐在兰家人及朋友竭力帮助,祖父不负家人厚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现兰州一中),二太爷及家人为此倍感兴奋。而日夜兼程赶回家中的曾祖父,由于路途劳累加之平日里的辛苦,积劳成疾,从此一病不起,卧床数月后,于1926年4月病故,终年57岁。家父的离去,给祖父打击很大,当时祖父刚满十七岁,父爱如山,家父视祖父为宝贝,同时寄予厚望。可父爱的突然而止使祖父心里的难过与悲伤无人诉说,唯有继续刻苦读书来回报家人及九泉之下的父亲。

  远在外地工作的二太爷,接到大哥去世的消息,急忙赶回家中,帮家人一起料理曾祖父的后事,对大哥的突然离去,二太爷难过至极,因大哥生前对他尽心帮助,全力支持他读书深造,大哥的厚爱,未能及时回报,令二太爷遗憾不已。二太爷深知大哥对祖父寄予厚望,便鼓励祖父,振作起来,发奋读书。从此,祖父的人生路上,二太爷总能起到推泼助澜的作用。

二太爷:和献璧,字璞斋,曾祖父的二弟,生于1880年(光绪五年),卒于1943年。一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早年求学期间,家中大小之事,多由曾祖父一人承担,使其在外读书,毫无后顾之忧,多亏有大哥的全力接济和支持,才有他后来的功成名就。二太爷毕业于甘肃省立文高等学堂。清末光绪朝禀生,孝廉方正科。光绪三十三年考录北京北洋巡警学堂,学习警政。毕业后分配至广西思茅县任巡检,主治海盗。后受辛亥革命之影响,赴上海参加临时政府工作,因时局突变,于1912年抵达兰州。恰逢省级机构重新改组,推行新政,以其学有专长,为甘肃创办警察署,并任署长。1915年升任玉门县知事,并为玉门设立学校数十所,为桑梓工作,贡献卓越。

Image

  来兰求学的愿望终于实现,祖父暗自高兴,但初到金城,眼前的环境,一切令他耳目一新。城市与农村的截然不一,他虽从小就听家人讲过,但亲临新的环境,总有不适,思乡、思家之情依然急切。幸得有二太爷一家的照料和关怀。读书期间,学校对学生要求很严,如:规定不许吸烟、喝酒、蓄长辫、穿长袍;外地学生住宿条件较差,那时斋舍要住八九十个学生,每个房间住四五人,睡的都是土炕通铺,冬季大多睡冷炕。晚自习几人挤在一盏青瓷清油灯下读书或作业;饭堂有的自己做,有的请伙夫做,有的自带干粮。

  祖父常回忆说,尽管当时学校条件很艰苦,但这种艰苦经历,却磨炼了同学们团结友爱、刻苦攻读、积极向上的心志。为了爱惜时光,好多学生假期不回家,继续在校读书。当时的学生不缴纳学费,学校免费供给学生课本和讲义。高中学生每人每月有八元奖学金,冬季有一元五角的煤炭费。学科设置主要有:修身、国文、数学、法制、历史、地理、图画、乐歌、体操等。祖父常去二太爷家吃住,家人对他很是关心照顾,问寒问暖,祖父永记在心。

  远在老家的母亲和哥哥们,更是关心祖父的学习生活。由于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祖父在兰学习期间,除正常假期外,很少回家。听祖父讲过,曾祖母总设法托人带给他最爱吃的炸糕、点心以及亲手缝制的布衣布鞋等。每逢假期回家,曾祖母见他总要先哭一通,然后再三抚摸着他的脸问寒问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古至今,无人能改写。三位哥哥总要跟祖父说长道短,大哥的果树园子,二哥的中医妙方,三哥的小本生意,祖父听的总是津津有味。母子情,兄弟情,在祖父年轻时就倍感弥足珍贵。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转眼祖父即将完成学业。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学有所获,成绩优异,顺利毕业。本打算继续深造,但由于当时甘肃与外地交通极为不便,学生赴外地升学花费较大,家中经济无力支持,求学经历,就此折腰。此时的祖父,温文儒雅,书生意气,帅气十足,家族中人,无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