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创
1.题材元素创新
新闻节目要努力寻找节目的空白地带,突出自身题材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题材领域上,如《每周质量报告》是一档专门致力于产品质量和安全领域的调查报道节目。节目通过事件描述、记者深入现场调查、采访新闻当事人等手段,打假除劣,帮助人们打造高质量的生活。又如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是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新闻节目,题材新颖,富有创意,打破了传统的题材划分方式。节目首度引入微表情概念,从微表情角度切入,以人物关系串联新闻事件,使时事新闻变得通俗易懂。
在题材地域上,如深圳卫视2006年开播的《直播港澳台》节目充分发挥了深圳的地理位置优势,围绕港澳台新闻事件,全方位进行消息报道、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成为内地了解港澳台新闻的重要窗口。节目充满地域特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节目在145个城市中稳居全国省级卫视新闻栏目收视第四名;2012年6、7月,节目平均收视率突破0.5%,稳居全国省级卫视新闻栏目第一名,实现了“扛起特色大旗”和“带动收视龙头”的目标[27]。又比如重庆卫视的《CQTV晚新闻》单独设置了“外媒看重庆”板块,多地新闻节目也有类似板块,节目采取逆向思维,不是报道国际新闻,而是将外媒报道作为新闻,具有新意,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当地形象。
在题材新闻性上,如山东卫视的《说事拉理》节目为提高时效性,会在节目中打出预告字幕,如“我们的记者***目前已赶往***现场,详细情况近期播出”等字样。
2.体裁元素创新
很多新闻节目往往不拘泥于单纯的某一种体裁,而是将多种形态重组并融合。比如《零距离》在常态上包括五大板块:组合式报道《焦点》、新闻评论《观点》、新闻故事《纪录》、新闻调查《调查》、新闻人物《角色》。对新闻评论节目来说,有些节目会在播送完一条消息之后加上主持人简短的评论;有些将新闻评论环节作为一个板块单独拿到节目中,如南方电视台的《今日最新闻》便是在节目中加入了一个时事评论环节;有些则主要通过谈话的形式,展开对新闻事件多角度的评论分析。
3.叙述元素创新
第一,主持人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风格的主持人来实现创新。通过对主持人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实现节目的品牌传播。
英国BBC调查类节目《看门狗》主要跟踪调查观众的消费投诉,解决与相关零售商、企业之间的问题,从而改善消费环境。节目的主持人为英国电视史上首个夫妻主持人组合,这样的搭配使节目更具有家庭气息,拉近了和消费者的距离。
日本NHK周播节目《少儿新闻周刊》中没有设计主持人或播音员,而是用五位演员和一位卡通人物代替。他们临时组建成一个家庭,包括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五个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一周内的时事要闻和热点话题。同时节目的配音速度慢,均选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词汇,并在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的模型帮助小朋友理解。
第二,播报方式创新。首先体现在播报体态上。近年来,新闻演播棚不断变化。从原先的小空间,到现在的500平米、800平米,甚至1 000平米,全景新闻演播棚的产生开辟了电视新闻播报的新形式。大背景屏幕前,主播区、立播区、访谈区等不同格局出现在演播室中,突破了传统的坐播形式。通过主持人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及新闻内容多样化的动态呈现,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近年来,多档新闻节目都突破了传统的坐播模式,改为立播,如《焦点访谈》等经典节目。
其次体现在播报语言上。一些民生新闻节目选用了以地方方言为播报语言的方式。这种形式通过本土化的方法,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其特殊的语音和词汇能够迅速感染当地观众,使节目更加生动活泼,有效避免了新闻的枯燥。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就用杭州话播报。主持人阿六头作为节目的标识,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明星。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的《施斌聊斋》以吴语播报。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用温州话来播报。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其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是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节目强化了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可根据自身表述习惯对新闻主笔的述评进行个性化加工。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杨悦和蝈蝈、王浩和心悦等像聊家常一样播放新闻,不时还说几句俗语、方言,偶尔唱上一段,还利用了朗诵、模仿等形式,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除方言外,有些节目主持人还采用外语进行访谈播报等。
第三,编排方式创新。电视新闻节目要摆脱传统的编排方式,不断探索新的形式。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元旦特别节目《2008情感辞典》,节目以词汇为线索,回忆一年来人们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包括震撼、踏实、错愕、力量、爱情、愤怒、较劲等,形式新颖。三位主持人张泉灵、张羽和李小萌每人在每期选择一个词汇,并分别讲述相关的一个故事,如通过爱情讲述了汶川地震中幸存者贺晨曦和她的男朋友郑广明之间的爱情故事等,通过愤怒讲述了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奥运火炬遭抢事件等,通过较劲讲述了华南虎事件等。在讲述中,主持人对事件进行点评,发表观点,并连线新闻当事人采访其最新状况,在旧闻中发掘新闻。这种以词汇为线索进行串联的编排方式,很好地将庞杂的新闻有机整合起来。
4.视听元素创新
第一,演播室创新。演播室创新可以从设置地点、自身设计等方面来考虑。
广东新闻频道的《超级采访车》节目将常规的演播室搬到了汽车上。最初主持人作为司机,将车开入广州的大街小巷,专门等准备打车的人。人们自愿上车接受采访,每天一个话题,同时主持人免费将其送到目的地。节目后来的形态主要是记录车上所拍的见闻,下车后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并穿插相关资料,或对某个事件做全程报道。
2010年世博会倒计时100天时,江苏电视台《零距离》在上海设立前方演播室,获得成功。之后,节目还在江苏省的中心城市苏州、常州、无锡分设演播室,实现了当地新闻当地报。2010年3月26日,《零距离》苏州演播室在苏州一个临水走廊上搭建,背景为小桥流水。南京和苏州两位主持人以连线形式播报。其中苏州演播室播出约十分钟,播放所有苏南新闻。节目还在南京街头搭建全玻璃背景的分演播室,吸引了众多观众。分演播室的设立让《零距离》开拓了更多市场,在形式上拉近了和受众间的距离。
第二,画面创新。信息爆炸时代,节目要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播出效率。
首先,节目可利用电视的屏幕空间丰富信息量。多点直播报道是对发生在不同新闻现场(或同一新闻现场中不同报道点)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全方位、多侧面的同步报道。这种报道能够充分展示电视新闻的魅力[28]。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全程直播沪杭高铁开通时,通过对电视屏幕进行切割和叠加的方式,传递了多通道的信息。直播中对背景大屏幕进行了七视窗分割,并进行动态切换,所有记者在大屏幕上候场;对电视屏幕使用了四视窗分割,包括正在连线画面、下一个连线画面、演播室画面和车头速度体验画面,同时还充分利用游走字幕,发布相关直播信息、乘坐常识,并回答观众问题。
其次,节目可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强化视觉效果。如深圳卫视的《军情直播间》节目采用三维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出大量3D武器模型动画,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老梁观世界》在节目中设计了很多与节目主题相关的道具,使用虚拟人像和景物造型技术,借助特效和灯光等,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如在《刘晓庆和赛金花》这一期节目中,就使用了刘晓庆和赛金花隔空对话的虚拟人像。
再次,节目可借助各种辅助手段报道新闻。2004年,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刚说新闻》中的子栏目《漫画新闻》,采用漫画加说新闻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表现节目不易捕捉的新闻素材,解决节目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富含视觉冲击力,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通过其夸张、象征等手法进行舆论监督。中央电视台的《蹲点日记》专栏采用写日记的形式介绍采访背景、缘由等,之后再播出记录内容。这种手段既能交代很多新闻画面无法展示的东西,信息量较为丰富,同时和栏目名称呼应,充满新意。江苏城市频道的深度新闻节目《一周热点》,则采用了“新闻地图”和“词汇墙”等全媒体方式兼顾新闻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