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喜爱由来已久。我曾经做过主持人,现在是一名教师。无论是做主持,还是当老师,始终保持对电视的关注,从未远去,从未放弃。我常常庆幸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堂而皇之地看电视,而且可以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

我在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开设了一门《节目主持作品赏析》的课程,主要从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角度去解读节目。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在研究生课程中新设了一门《节目形态研究》。看电视,谈节目,评主持人,每节课都成了视听享受和学术对话。就这样畅游在世界各地的优秀电视节目中,享受着智慧撞击和经验沟通的快乐,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全书由我提出想法与大纲,包括目标、框架、体例、写法等,上海交大谢耘耕教授和我的研究生张宏、郝希群、朱啸天、黎美纪、鞠海鸥、虎雅彬参与撰写,每写完一章,我们都会讨论后再修改完善,最后的编稿、统稿工作由我和研究生张宏完成,几易其稿,形成了目前的面貌。

看电视容易,真正要写电视,才发现是一件挠头的事。我们在对近年来海内外电视节目新形态进行大规模观摩的基础上,力求去探析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规律和方式,并对电视节目创新趋势进行了分析。但是,电视技术日新月异,节目形态变化多样,其交融性、变化性、流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虽说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永远领先理论。我们追逐的脚步跟不上电视发展的速度,其中的疏漏还请读者谅解。

两年的写作过程是累并快乐着的。虽说看电视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可是看的过程中却常常沉潜其中,迷醉不已,仿佛又成了一个纯粹的观众。世界各地的优秀电视节目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电视之窗,而且成为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给了我一片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感谢电视工作者生产出那么多好节目,让我们有了研究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感谢家人的支持,共赏电视的融融氛围让我拥有研究的勇气和动力。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章永宏编辑和李婷编辑,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能让我在书里和读者分享电视带来的体验和思考。

陈 虹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