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众元素
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是指节目为哪个目标受众群而设置的。体育节目的受众非常明确,那就是不同类型的体育爱好者。
西方电视体育节目编排以尽量迎合受众的趣味、争取最大的观众市场为宗旨。以美国电视节目的编排为例: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比赛是职业橄榄球比赛,通常有1/3多的观众收看;然后按受欢迎的程度依次是职业棒球赛、大学生橄榄球赛、拳击、大学生篮球赛和职业篮球赛。相对来说,看高尔夫、赛车、足球、曲棍球和保龄球的人要少些,因此它们安排的时间段、位置也会不同。美国电视甚至介入体育比赛,由它们来安排体育比赛时间。比如为了争取最大量的太平洋西岸观众,将东部比赛安排在夜间灯光下进行[4]。
中国体育在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是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在国际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重大胜利都成为制度优越的重要成果。作为政府喉舌的电视台自然地将电视体育的受众定位为全体国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播观念的转变,电视体育受众定位逐渐细化,开始定位在真正热爱体育、关心体育事业的体育爱好者身上。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受众意识逐渐增强。具体表现是,栏目为适应受众的需求而进行“聚变”和“裂变”的过程。所谓“聚变”,就是将各种各样的体育事件、现象进行集中,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将各种竞赛项目集中起来呈现给受众,这种“满汉全席”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全面了解体坛状况的需求。中央电视台的《体育大世界》、北京电视台与其他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国体育报道》等就是如此。此类栏目仿佛是镜头中的“大全景”,透过它可以全方位了解各种体育消息。而当受众需要具体了解某一类体育赛事较为详细的情况时,“裂变”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将“大全景”推成“近景”或“特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继之而起的各地方台体育频道、体育板块的设置之时开始。以电视足球节目为例,它是最早实施裂变过程的。自1994年开始的中国足球联赛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以此为突破口,一大批足球栏目脱颖而出。《足球俱乐部》、《足球之夜》、《足球纪事》和各种展现国际足球风貌的栏目《国际足球赛场》、《足球集锦》,以及意甲、德甲、英超的赛事转播等,纷纷抢滩荧屏。就足球这样一个中心话题,为适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欣赏口味、不同需求的受众,可以裂变出形态各不相同的栏目。以《足球之夜》为例,栏目创办伊始,就喊出了“《足球之夜》,球迷每周的节日”的口号,一时间球迷受众趋之若鹜。有人统计,《足球之夜》在中等以上城市收视率超过20%,迅速成为电视体育栏目的一座重镇。事实上,电视体育节目一方面不断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对喜爱体育的受众的明确定位而又不断地促进其产生新的需求,不断地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定位也将越来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