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方面

一、内容方面

1.在选题上,要注重题材的时代性、多样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指题材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风貌,触及时代的矛盾,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7]。时代感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倾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电视纪录片的收视效果与其题材的时代性紧密相关,观众希望看到那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而又标志着社会变化的一些事件。因此,纪录片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时发现新问题、新事物、新理念,及时发现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并把它们通过镜头反映出来。2006年播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刘效礼认为:“该片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和历史真相的探询上,而是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概,用分析、探索的眼光,寻找其他国家迅速崛起的主要推动力,以此来为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借鉴。正是这种立意与‘务实’的风格,让该片超越了传统纪录片的欣赏人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罗明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人能够真正还原历史的岁月,著史和读史的人都免不了当下的情怀与眼光。因此,《大国崛起》对历史的解读,代表着今天的审美眼光和认知高度。”[8]

此外,电视纪录片在题材上应该选择社会大众普遍关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社会多样性的事件,扩大选题的范围,从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着手,满足观众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诉求,让观众通过节目接触到那些未曾见过、但又十分关注的事物。美国探索频道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种心理,立志于向观众呈现未知世界的新奇现象。日本NHK电视台的《解构身体极限》同样如此,共有《反应篇》、《跑步篇》、《游泳篇》三集。它借助多种高科技摄影技术,结合不同人物的采访,为观众深层解构世界顶级运动员如菲尔普斯等人超越自身极限的关键和秘密,极大地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的需求。而创办于1993年的原上海电视台品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则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试图反映这个多样复杂的社会。节目曾经播放的《毛毛告状》、《茅岩河船夫》、《大动迁》、《我的潭子湾小学》、《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等纪录片都赢得观众和专家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创作集体又以《厂长张黎明》、《干妈》、《婆婆妈妈》、《房东蒋先生》等作品荣获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奖项。《纪录片编辑室》关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2.在内容上,追求故事化

纪录片讲的是事实,是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个故事,故事就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要有起承转合,要有悬念。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后期编辑上,就是对素材的选择和组合上,选择和组合得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纪录片编辑的过程同故事片一样可以采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创作方法。在素材的使用上不必拘束在故事发展的逻辑情节上,可以适当地改变逻辑顺序,以增加节奏感和悬念感,通过不同画面的组接给观众以视觉刺激。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非奥运节目的收视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骑虎难下》一片获得了当期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视率的第一名。该片主要采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了政府法规和民间养虎的矛盾冲突,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新话题。故事化手法使一个涉及政府法令的严肃话题变得平民化,从而获得了观众的普遍欢迎[9]

想要讲好故事,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使观众觉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纪事》栏目就要求45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个兴奋点[10]。著名的纪录片人时间对“兴奋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三点学说”的理论,认为“兴奋点”包括悬念点、疑点和争议点这三点。所谓“悬念点”,就是让观众好奇和着迷的点,通俗地讲,就是卖关子的点;“疑点”,就是有多种说法的点,通常来说就是打“问号”,在提出问题、拆解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完成对节目段落的表述;“争议点”,即两种不同观点的交锋点,可以激发观众参与判断的愿望和兴趣。总之,纪录片的故事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在后期编辑中,可以通过搜寻和安排兴奋点,把故事编排得既合情合理,又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样就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3.在运作上,实行栏目化

栏目化即传媒将电视纪录片创作纳入自身的生产流程,使其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产品。电视纪录片一旦栏目化运作以后,便自然地受到栏目规则的制约。这样就如同踏上了工厂里流水作业的生产线,必须定时定量地制作和供应产品,以满足栏目固定而持久的播出需要。同时,栏目化操作中选题的系列化,能改变电视纪录片选题上单兵作战的局面。在同一主题下,细化故事,以不同的故事、内容来表现同一主题,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商业化操作。栏目化运作最终把纪录片这种形式固定下来,能持续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形成纪录片生产的良性循环。当然,栏目化后的纪录片更要加强创新,摆脱作品的规格化、模式化、齐一化。2012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时段开办了《魅力纪录》栏目,使得最优秀的电视文化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在该栏目播出,这一机遇促进了《舌尖上的中国》利用央视一套的影响力迅速传播并引发收视热潮。这对纪录片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多档栏目如《时代写真》等源源不断地推出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像2012年推出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活力中国》,首批就播映了14部,大规模地记录了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

同时,电视纪录片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也对电视栏目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出现,曾带动了电视栏目《祖国各地》的向前发展;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的艺术尝试,带来了《人物述林》栏目的繁荣;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问世,使得一批电视栏目增强了历史感;纪录片《望长城》的播出,带动了纪实性报道手法在各类型栏目中的普遍运用。2001年央视创办的《探索·发现》栏目也正是借助于1 000多集涵盖战争调查系列、地理发现系列、考古发现系列、历史发现系列等多个系列的、集自然与历史于一体的纪录片,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在推广上,走国际化路线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各方面的情况,渴望看到纱帐背后真正的中国。这就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这也是电视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的优势所在。另外,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并不能满足电视纪录片节目拍摄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需要依靠国际市场以取得更大发展。

目前央视纪录片频道英文国际版已经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国际用户达到3 700万,成为中国电视长城平台中最受欢迎的海外落地电视频道[11]。电视纪录片应该承担起文化交流的重任,深入细致地反映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水平、自然风光、人文精神以及生存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节目的选题、制作方面下大工夫,采用国际化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升节目的质量,不断向海外成功案例学习,结合自身特色创造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还应加大电视纪录节目的海外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播放宣传片和相关信息。我们不仅要以此扩大节目的投放市场,还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除此之外,加强纪录片的国际合作也是一项有效的举措,比如我国与德国MAT TV联合拍摄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意大利合作制作了《利玛窦,延续至今的传奇》,再如《喜马拉雅大淘金》、《望京》、《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秘境中国之天坑》等都是国际化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