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方面
1.真实因素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制作者不能去虚拟一个事件,而是要通过个人对世界的全面认识,来截取现实生活中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真实世界。纪录片展示质朴的真实力量;它运用机器手段广泛采集相关的电视画面,通过逼真的视听语言记录下真实的事件;它需要不断地从现实中去搜集资料,追根溯源,验证事件的真伪。
然而这种真实又只是基于过去真实发生基础上的真实,是经过创作者主观创作的,是一种相对的真实。纪录片很少能直接记录事件现场,尤其是面对一些历史性题材时更加难于表现。目前,随着数字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大量使用,“搬演”等形式的比重增多,人们对于真实的观念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单纯性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不再只注重物质特性而排斥主观因素。创作者们更追求意义的真实,而非制作过程的真实。
2.叙事因素
创作电视纪录片,不只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还应该把事情叙述得引人入胜,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要善于营造气氛,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回味无穷。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手段有文本、画面、解说词、音乐、字幕等。只有运用好这些叙事手段,才能将故事讲得形象生动。
首先,在文本的构思上要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讲述方式,在表现本质和人文精神的同时要善于突出矛盾冲突,将平铺直叙与浓墨重彩的渲染交错进行。其次,拍摄者要控制好镜头的时空,因为合适的时间长度,才能生发一定的情感;合适的环境和空间氛围,才能使情感有一定的依托。再次,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不同镜头之间的剪接和选择,以及对镜头节奏快慢的把握,来制造一种节奏上松弛有度、情节上高潮迭起的效果。最后,创作者可以通过制作特殊的音响及音乐效果来渲染气氛,表达主题。
电视纪录片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叙事因素,通过不同画面的衔接来展示精简化的故事,通过音乐的辅助来激起观众的情绪,通过节奏的控制达到让观众随情节变化而心潮澎湃的效果,能呈现给观众一种更直观,更具艺术美感,也更有冲击力的视觉盛宴。
3.人文因素
人是电视纪录片永恒的主题,纪录片对于人的生存力量和日常的人文景观的记录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观照、心灵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它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性格和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索。电视纪录片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注人的生存方式,进而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只有关注人才能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也最容易为受众所认可和欢迎。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格力量的展示是纪录片永恒的魅力所在,它超越时空,帮助人们从各种生存状态中体会人生的价值、生活的乐趣。力求在叙事过程中浸润着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使电视纪录片脱去以往那种宣传教化的外衣,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人文生活。
英国电影理论家赖兹说:“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这种表述固然失之粗略,但它却从功能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电视纪录片的品格,即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反映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人们提供一条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首先,就纪录片这种形式的产生动因而言,它正是作为对社会人生的记录而诞生的。因此,它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次,每个社会都有每个社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问题,纪录片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用一种辩证批评的方式反映和揭示问题。紧紧抓住“人”这个因素,是电视纪录片立身的根本,创新的突破点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角和理念去看待“人”的相关问题,或者借助外在的技术尤其新科技的力量来实现创新。
4.艺术因素
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拍摄质量与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方面,讲究画面构图的意蕴,光线色彩的逼真,镜头剪接的流畅。艺术性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集中、概括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形象和意境的和谐与统一,因而比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更普遍、更强烈和更富有感染力,艺术美是纪录片最高层面上的美。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道:“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对于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电视纪录片的“真”只有转化为艺术真实,才能为以创造艺术美为目的的艺术生产所接受,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拍摄纪录片并不意味着拿起摄像机跟着主人公就开始拍,它也需要前期的策划和准备,需要摄影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审美水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需要做充分的前期准备,根据拍摄主题设计多种方案。同时拍摄者要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灵活运用镜头拍摄突发的事件。在拍摄画面时,我们也要考虑什么样的机位和构图最能将主题凸显出来。对于艺术的美,我们可以理解为善美和残酷两种,“善美”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美好的事物;“残酷”则包含着丑恶,是一种残酷的美,这种美有时候更具感染力,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要以记录的名义来掩盖技术上和手法上的拙劣,创新离不开“美”作为积淀,观众需要一种美的享受,需要有质量保证的作品。
5.文化因素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他们越来越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深刻的、历史的、真实的纪录片。随着近年来中国兴起的一股怀旧思潮,传统文化也开始走向复兴。纪录片创作要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文题材。例如纪录片《春晚》以2012年央视春晚为切入点,跟踪拍摄春晚的创作过程,同时穿插30年来春晚的变化成长,折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人文性。
纪录片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它既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也被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浸润,更加关注人性、情感等高层面的文化因素。同时,纪录片也大量借鉴文学在叙事和抒情上的表现手法,向小说和戏剧学习如何组织情节、展示人物、驾驭语言、控制节奏、把握结构等,向诗歌和散文学习如何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等[6]。纪录片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去关注一个民族的兴衰发展史,它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对民族文化中具有特异色彩文化的渲染,都给人们带来了新鲜和诱惑。
6.故事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而故事化则成为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纪录片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终生成就奖的《60分钟》栏目创始人兼制片人唐·休伊特一贯秉承“给我讲一个故事”的节目制作理念,这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传媒的新闻制作理念,同时也对纪录片的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西方纪录片导演很注重借鉴和运用电影故事片的艺术手法,他们将纪录片叙事表现的真实性与故事片展示情节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述的真人真事对观众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电视纪录片把文学、戏剧艺术的叙事技巧借鉴过来应用于叙事当中,同时借鉴电影、电视剧中的一些创作手段,讲究形象化、情节化。但电视纪录片里的“故事”不像故事片那样是虚构出来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选择。生活是充满戏剧性的,它本身就是矛盾和冲突的集合体。创作者需要从复杂的社会百态中寻找一个既有社会价值又具备潜在的各种好看因素的故事。要善于发现,能够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捕捉到细微之处,并加以延伸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