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多维空间的证据

第六节 “多弦”宇宙

“多弦”理论

今天,理论物理学界最显赫的人物要数普林斯顿大学的维京博士,他发展了维内查诺和索佑基1968年创立的“多弦”理论。该理论把爱因斯坦的引力论同量子物理学统一起来。“多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确认,宇宙中的许多“弦”能在十维和二十六维中连续不断地自行振荡,无论其他多少维都不能纳入该数学模型中。

“多弦”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同时解释时空和物质的特性。维京曾试图借助该理论确定创宇宙的时间。

以粒子形式出现的物质简直就是“弦”的“化身”,因为这种“弦”的直径是质子直径的1/1020,每一个粒子同“弦”振荡的每一个模式相吻合。

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研究的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根本不是粒子。我们的电子显微镜要用来显示我们所研究的粒子时功率不足,因为这些粒子实际上是极细小的振荡“弦”。可以把由无数个振荡“弦”组成的宇宙模型比作组织有序的交响乐团。

“弦”能在时空中运动,所以“弦”又可分为更小的“弦”,或同其他“弦”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更长的“弦”。量子的这些运动是有始有终和可测的事实,所以产生了量子引力理论,无论爱因斯坦理论,还是卡鲁茨-克梁因理论,都无法过渡到量子引力论中。

这些“弦”很像粒子,它们要在时空中自由运动,需要很多必不可少的条件。重要的是,在探索这些必备条件时得出了爱因斯坦方程式,从“弦”的理论中得出爱因斯坦方程式的可能性证明,爱因斯坦方程式不是重要的方程式。

“弦”的理论把量子物理学中现存的引力概念同爱因斯坦的振荡时空论结合到一起。“弦”的理论的特点是“弦”不能在三维或四维中运动,它只有处在十维或二十六维中才具备连续自由运动的条件。

为什么是弦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弦”?DNA是构成我们行星生命的基本材料。DNA分子由两个螺旋线(“弦”)组成,它载有决定机体生命力的遗传密码。“弦”简直就是组织大量信息的一种最巧妙方法,它能为这些信息的轻而易举的复制提供条件。我们的体内除DNA外,还含有几十亿个蛋白质“弦”,它作为生命的构筑材料以氨基酸的形式出现。

引力根本没被写进量子场理论,但它却自然被写进“弦”的理论。维京认为,物理学上所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包括爱国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是“多弦”理论的结晶。相对论先于“多弦”理论问世纯属历史偶然。

“弦”的理论是对我们的宇宙相对简单的解释。“弦”能以两种方式振荡——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当它顺时针方向振荡时,便占据第十维空间,当它逆时针方向振荡时,便占据第二十六维空间。

可见,亚原子世界的对称就是多维空间对称的缩影。“弦”逆时针方向振荡时所占据的第二十六维空间,完全可以解释为由于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的参与所产生的全部和谐与对称。在多维空间中,物理学定律更加简化。我们从雪花、花朵、彩虹和晶体等独一无二的图案中所观察到的对称是多维空间物理学的体现。

许多人会问:为什么是十维,而不是七维、九维或十一维?问题的全部就在于所谓的“调制功能”,而且在这种调制功能中经常遇到“10”。数学家拉曼努赞解开了同“弦”理论有关的数字之谜。拉曼努赞在描述“弦”的振荡时,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数字8和24。为了使“弦”方程式同我们的世界结合起来,物理学家补充了二维,这样一来,八维变成十维,二十四维变成二十六维。

今天的科学家既无法证实又无法通过实验反驳“多弦”的概念,然而,“多弦”的概念对理解我们的世界和时间旅行的理论极其重要。我们可以简单坐等科学家有朝一日征服多维空间,也可以迎接来自我们遥远未来时空的时间访客——他们已经征服了多维空间。

存在多维空间的证据

今天,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能证明多维空间存在的实验性证据将在21世纪面世。我们地球人类只有几个世纪后才能掌握在多维空间中旅行所必备的动能和技术。

从事专题研究的美国飞碟学家,借助催眠术进行返回过去的研究表明,时间访客来自公元4000年~公元6000年,但还尚未掌握关于生活在公元31世纪前或公元若干世纪后的时间访客的任何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到公元6000年初地球上的生命就终止了。此外,研究人员还尚未掌握访问我们现代但来自上述时期的未来时空生物的情况。

根据科学的事实和结论从事预测研究的科学叫做未来学。未来学并不是一门准确的科学,因为科学知识量每10年至20年增加一倍,我们只能根据某些主要趋势对未来做出展望和预测。

俄罗斯天文学家尼古拉把文明分为四种类型:我们目前的文明是O型文明。

Ⅰ型文明:能人工控制气候,还能在海洋中种植和养殖适合食用的生物,并能预防地震——总之,能掌握行星的动能资源。

我们只有掌握了太阳能,才能成为Ⅱ型文明。在该阶段,我们将在太阳系部分星球上进行太空移民。太阳能可使我们实现时间旅行。

Ⅲ型文明能开发10亿个太阳系的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掌握整个星系的能源。该文明的代表很可能轻而易举地驾驭时空,时间旅行已成为他们司空见惯的事。

据预测,150年后,我们将成为Ⅰ型文明,要成为Ⅱ型文明,我们还需要1000年时间,即到公元32世纪,飞碟学家关于来自公元31世纪的时间访客的信息同上述未来学预测惊人地吻合。

要从Ⅱ型文明变为Ⅲ型文明,还需要几千年时间,即到公元6000年~公元7000年。今天才终于搞清,为什么时间访客在地球上的某些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是因为他们是Ⅱ型文明的代表,他们开发能源、驾驭时空和多维空间的能力还有限。

知识链接一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知识链接二

芝诺悖论

有关时间的悖论,最著名的是“芝诺悖论”。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以下两点均属于芝诺的运动论辩。

1.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所以,如果它启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启动不了。

2.阿喀琉斯(一译阿基里斯)。若慢跑者在快跑者前一段,则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着必须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

知识链接二

黑洞

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黑洞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逃黑洞的手掌心。黑洞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见,这就是这种物体被称为“黑洞”的缘故。我们无法通过光的反射来观察它,只能通过受其影响的周围物体来间接了解黑洞。据猜测,黑洞是死亡恒星或爆炸气团的剩余物,是在特殊的大质量超巨星坍塌收缩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