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贵的食材是否真的越有营养
因为工作需要,我会和很多白领打交道,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我问一些年轻的女白领平时是否做饭的时候,她们说偶尔会做;问她们知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她们大都摇摇头,完全没概念;问她们是怎样选择食材的,答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喜欢吃什么买什么”,另一类是“超市价签上什么贵买什么”。
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前一种的问题显而易见,偏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至于后一种“只选贵的”的做法,它的问题在于并不是越贵的食材就越有营养。
我小时候,物质资源还比较匮乏,大家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低收入家庭,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家庭,通常会买那些脂肪多、淀粉多、糖多的食物,因为它们既便宜又顶饿;而那些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的家庭,知道蔬菜水果的重要性,所以舍得投入更多成本去买。相对而言,后者的膳食模式更健康。我相信,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是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日常饮食开支高,肯买各种蔬果、坚果的家庭,可能比只吃主食和最常见的蔬菜肉类的家庭营养均衡。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我们平时购买食材的时候,那些越贵的就越有营养。每种食物都含有营养素,只不过是各有所长。举个例子,一个鸡蛋只要几毛钱,一只鲍鱼最便宜的那种,价格至少也是鸡蛋的10倍。现在我们看看两者的营养素对比:
大家可以看到,鸡蛋提供的能量要比鲍鱼高,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鸡蛋脂肪、胆固醇的含量要比鲍鱼高,鲍鱼含的碳水化合物比鸡蛋高不少。但是,大家吃鲍鱼,应该不是冲着碳水化合物去的吧?
我们再看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的对比,鲍鱼的钙、铁、硒要比鸡蛋的多好多,但是鸡蛋中的维生素A比鲍鱼多得多,B族维生素也比鲍鱼多,烟酸含量差不多,都不含维生素C。所以,要说鲍鱼里面的营养素含量比鸡蛋高很多,还真不一定。
综上,并不是在饮食上花的钱越多,饮食就越健康,你没必要在同一种食物中挑选最贵的。比如,精白米面未必比普通米面更营养,反季节蔬菜也没有比时令蔬菜更有营养,而土鸡蛋、山鸡蛋、生态蛋、草鸡蛋、绿壳蛋、无公害散养鸡蛋等,它们的营养价值也不像价格那样“高贵”,普通鸡蛋其实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每天的健康需求了。
有些朋友喜欢买进口的食物,总觉得越贵越好。他们不吃国产苹果,而是吃贵得多的进口美国蛇果,这并不利于营养吸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家门口的苹果树上结的苹果,虽然便宜,可营养并不差。进口的水果需要经过保鲜处理再加上长途运输,价格肯定便宜不了,但营养已经打了折扣。所以,你为食物掏的价钱,跟它们的营养价值并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