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师傅和莫师傅
凌师傅和莫师傅
很多人把执拗误会成了执着,其实这是两个意思。就像乌木筷子和酸枝筷子,根本就是两种不同材料的筷子一样。
凌师傅家门前有条河,自他记事起,这条河便在那里。
凌师傅说:“以前比较宽,现在变窄了,说明缺水。”
这个小村镇上的变化三十年如一日,只是十年前加修了几条路。这样,凌师傅上街卖他做的筷子,便不再害怕下雨天。
凌师傅家的几辈人都在做筷子,筷子手艺是远近闻名的。凌师傅的爷爷的爷爷,据说原来是一个厨子。
凌师傅说:“我们家这个祖爷爷是个怪脾气的人,自己做的饭菜要用自己做的筷子夹。说别人的筷子太粗糙,配不上夹他的菜。”
一个厨子,为了自己的饭菜,开始做起了筷子,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凌师傅和别人说起这段家族历史,常常面带笑容,眼睛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
很多人听完之后,常常哂笑。
凌师傅的一个老邻居说:“老凌家那个祖宗是够矫情的。”
可是,也有人说:“他家的筷子啊,的确是好。”
凌家筷子以乌梅、酸枝为主,有时也会做一些小叶紫檀的。那得要得到好材料的时候。有时候,凌师傅也会遇到客人刁难。
客人说:“您老人家就不能做海南黄花梨的吗?”
凌师傅说:“做不了。”
客人说:“有什么做得了做不了的,都是筷子,有什么区别啊。”
凌师傅也不愿意废话,便赶客人走。做黄花梨筷子,能赚一大笔钱,他照样不理会。邻居们都笑说:“要说老凌做筷子也是做傻了,怎么就放着钱不赚啊。”
老婆跟凌师傅说:“孩子眼看要读大学了,咱们需要钱啊,有钱干吗不赚?”
凌师傅说:“我做不好那种料子的。”
老婆说:“不就是筷子嘛,有什么做不好做得好的。你都做了一辈子了,木头在你眼里,不都是一个样子的嘛。”
凌师傅气得瞪了眼睛,骂了一句:“你懂个屁!”
他一向是脾气好的,如果不惹急了他,他是不会骂人的。老婆知道凌师傅是真生气了,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背后跟儿子嘀咕:“没见过像你爸这么倔巴的。”
儿子说:“您都和他过了一辈子,早该知道他什么样子了。”
对于父亲,儿子是不会多说什么的。凌师傅曾经想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可儿子说什么也不答应。
儿子说:“我读书,就是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样一辈子做筷子,有什么出息。”
凌师傅只能叹气,什么也做不了。呆呆地坐了半天,又低头做自己的筷子。也许,他是已经习惯了。如果一天不摸那些木材,他的心里都觉得空落落的。
凌家的筷子在这个城镇上有名,也只是在这个城镇里。那个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人们口口相传,也只是传到了市区里去。
凌师傅的儿子要去外面读大学,凌师傅为儿子亲手做了一双筷子,是小紫檀的。筷子的上部镂空雕了花纹。凌师傅拿了一个旧的盒子,正好装这双筷子。
儿子说:“爸,你用的盒子太旧了,不配这双筷子。”
凌师傅说:“配!你拿好。”
儿子也没有说话,心里想着,这么旧的盒子,看着多让人笑话啊,去了外面,他就要丢掉这个盒子。
可是,盒子最终也没有丢掉,而是送给了一个同学。
那个同学说:“小凌,你这个盒子的确是配这双筷子,极配。”
凌师傅的儿子,大家在学校里都叫他小凌。
小凌说:“这个盒子都旧成这样子了,我这个筷子,可是我爸新做的。”
那个同学没有说话,隔了一会儿才说:“你真的愿意把这个盒子送给我吗?”
“那还用说,你喜欢就拿去好了。”小凌一脸的无所谓。
他又重新到超市买了一个盒子,崭新的,看起来很漂亮,去装那双筷子。又过了几天,小凌接到凌师傅打来的电话。
凌师傅问:“你把装筷子的盒子送人了?”
小凌觉得父亲的语气不对,他没有说话。
凌师傅又问:“到底是送人了,还是没有送?”
小凌说:“他说他喜欢,我就让他拿去了。”
凌师傅说:“你不是我儿子,你以后别回家了。”
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小凌拿着话筒,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家里和城市不一样,打电话不方便。他知道,父亲是特地跑到镇上给他打的这个电话,事态看起来有些严重。
小凌去跟同学要那个盒子,那同学说:“我爸把盒子拿走了。”
“你爸爸干吗拿走我家的盒子?”
“你已经送给我了,就是我家的。”
小凌有些愕然,人家说的话也不是不对。送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何等的困难。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个盒子对于凌师傅的意义是什么。
那个得了盒子的人,拿着盒子辗转找到了凌师傅。
那人说:“你家的筷子,我全要了。我出高价,请你去我的工厂里做筷子。”
凌师傅说:“我不去,我不用机器做筷子。”
那人说:“如果你答应我,便可以要回这个盒子。这个盒子,是你传家的宝贝吧。”
凌师傅说:“那只是一个玩意儿,不是我传家的宝贝。”
那人笑笑,说:“凌师傅,你何必这么想不开。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你怎么不珍惜?你守着这一个小镇子,能赚多少钱啊。何不到我工厂里去发挥你的才能?你的才能,能给你赚一座金山,别说你儿子不用愁钱花,连你孙子都不用愁。”
凌师傅看看那个人,说:“你最好快点走。”
那人到底还是走了,可是,后来又回来了。回来之后,还用一辆货车拉了一车白森森的象牙。他把几箱子钞票放在凌师傅面前,说:“你看,做了这些筷子,这些都是你的。”
凌师傅看着那些钞票,又看了看那些白森森的象牙。
他说:“我做不了这些,没有工具。”
“我的工厂里有工具,只用你的手艺就行。”
凌师傅摇摇头,说:“你还是走吧,我没法儿做。”
那人不走,就在凌家院子里坐着。隔一会儿又说:“你如果做了,我就把你家那个盒子还给您。我知道,它是你家的宝贝。”
凌师傅笑笑,说:“那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什么宝贝不宝贝的。你留着吧。”
那人拗不过凌师傅,最终还是走了。
凌师傅说:“这是个好人,就是太爱钱了。”
老婆说:“这个世道,有几个像你一样傻的。”
凌师傅笑笑,没有说话。转眼到了暑假,小凌自学校回家来,带回来那个旧盒子。
小凌说:“同学还给我了。”
凌师傅点点头,说:“你还算运气好。”
凌师傅拿着盒子进了屋里。出来后,看到小凌站在门外面。
凌师傅问:“你还有什么事情?”
小凌说:“我同学说想跟你学手艺。”
话音刚落,凌家的院门开了,一位俊朗的青年自外面走进来。
他喊一句:“凌师傅。”
凌师傅说:“你爸爸让你来的?”
青年点一点头,凌师傅又说:“你爸爸用心良苦,只是,他做事的态度我不喜欢。”
青年说:“请凌师傅收我为徒。”
凌师傅说:“我们家不做象牙筷子。”
青年说:“我不会为家父效力,我只是喜欢这门手艺。”
凌师傅看看儿子,又看看青年。小凌没有说话,凌师傅也没有说话。他做了几十年的筷子,一看青年的双手,便知道他能不能做这个活计。
他说:“我收你为徒,只是我收徒弟,需要立规矩,二十年之后,你才能离开这个小镇。不然,你中途离开,我们便不是师徒。”
青年点点头,说:“我遵守师傅立下的规矩,不到二十年,绝不离开小镇。”
在那个夏天的蝉鸣声中,青年过完了自己十八岁的生日。他留在了小镇,住在凌家,一住便是二十年。
凌师傅每日在村子的河边散步,莫师傅跟在后面。乌梅和酸枝早已被他摸透了脾性。后来凌师傅离开人世,只有莫师傅一人散步。
小凌变成了老凌,在网上开了一间店铺,只卖凌家筷子。
凌家还是只做两种筷子,乌梅和酸枝,偶尔做做小叶紫檀,也都是给老客户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