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扶阳三十年:伤寒论教程》简介
《经方扶阳三十年:伤寒论教程》这本书是由.赵杰著创作的,《经方扶阳三十年:伤寒论教程》共有45章节
1
作者简介
赵杰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副院长,山西省名医,“经方扶阳”学术团队带头人。他提出仲景医学核心是“扶阳气、助气化”,创造性地用“细胞间基质-纤维系...
2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首本“经方扶阳”实战教程,主张经方的根本理念就是“扶阳”,经方治病的基本原理也是“扶阳”。本书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只有直接从太...
3
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上 篇 经方扶阳法总论 一、“经方扶阳派”释义 二、经方扶阳派的阴阳观 三、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 (一)三层表里观 (二)太阳病与扶阳法 (三...
4
上 篇 经方扶阳法总论
...
5
一、“经方扶阳派”释义
经方扶阳派是指运用“经方扶阳”理念认识人体生理机制、病理变化及防治疾病的中医流派,隶属于伤寒派或经方派。 经方扶阳,并不是指经方加扶阳的混合体,也不是扶阳派的分...
6
二、经方扶阳派的阴阳观
传统中医观念认为,阴阳是描述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也是治疗的终极目标。而经方扶阳派认为,无论在整体、系统、器官的宏观层面,还是细胞、组织、循...
7
三、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
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在全面地继承历代经方家六经学说的基础上,运用西医学循环、免疫、细胞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再结合最新的肌筋膜学说,从而构建了新的六经辨证体系。...
8
(一)三层表里观
三层表里观分为表实证(太阳),表虚证(少阴),里实证(阳明),里虚证(太阴),半表半里实证(少阳),半表半里虚证(厥阴)。 表1 三层表里观...
9
(二)太阳病与扶阳法
如表1所述,太阳病为机体“表”部的功能障碍,即心脏、大血管、毛细血管、皮下组织、上皮及其附属腺体功能障碍。从广义角度来说,任何病种,无论外感、内伤,若病理机制为...
10
(三)阳明病与扶阳法
阳明病属于经方扶阳派三层表里观的里部,代表了整个机体功能细胞的亢进状态。原则上,任何疾病,无论外感内伤,只要出现细胞功能亢进的状态,均属阳明病。但为了表述方便,...
11
(四)少阳病与扶阳法
根据三层表里观,少阳病为肌筋膜网及组织间液结构上的病变,包括网膜、油膜、板油病变。由于肌筋膜网遍布全身,膜系统功能障碍多种多样,病理产物堆积可见于身体各处,故少...
12
(五)太阴病与扶阳法
根据三层表里观,太阴属里病,为细胞层次功能低下导致的机体功能不足,在病位上与阳明病相同,均为里,但在病性上与阳明病相反,前者为细胞层次功能亢进,后者为细胞层次功...
13
(六)少阴病与扶阳法
少阴病与太阳病的病位同属表部,太阳病主要是机体循环功能失调,包括体表微循环及上皮附属腺体的功能失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内脏器官如消化黏膜、腺体、泌尿生殖系统的微循...
14
(七)厥阴病与扶阳法
厥阴病与少阳病病位相同,是以全身筋膜网络(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功能低下为主的病变。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主要负责细胞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物质及信号传导。细胞间基质-...
15
四、经方扶阳派的五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又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特点,因此对五脏功能的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在经方医学中,历来存在着...
16
(一)五脏功能本质上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社会功能的认识
人体的生理功能,可分为机体保持自身生命延续和种族生命延续这两方面。前者包括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进食、消化、吸收、排泄、呼吸、睡眠、运动等,后者主要指人类的生殖...
17
(二)五脏分部诊脉秘传
经方扶阳派的五脏学说,在临床中是与其独特的凭脉用药技术紧密相关的。五脏之功能状态表现于脉,根据脉诊结果选择经方及用药组合,并随时根据脉象的变化观察疗效并调整治疗...
18
五、经方扶阳治疗中的阳复之象
...
19
(一)阳复之象的表现
“阳复之象”及“阳气来复之象”,是经方扶阳法治疗疾病即将显效时的一种常见现象,为扶阳获效,阴寒将散之吉象。在《伤寒论》原文中,主要有如下表述: “太阳病未解,脉...
20
(二)阳复之象出现的条件
阳复之象,多出现在运用经方扶阳法为主的治疗过程中,病情自然转归虽然也可出现,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其次,出现阳复之象的前提是病情为虚证、阴寒证,或阳虚津液不足证。...
21
(三)如何识别阳复之象
阳复之象的识别尤为重要,识别的要点如下。 1.阴凝乍解:病人有明显的阴寒之舌、脉、证现象。在此基础上,对证使用了经方扶阳法,病人总体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逐渐...
22
(四)阳复之象的处理
出现阳复之象,是经方扶阳治疗中的吉象,但必须准确认识,正确处理。如何认识阳复之象已如前述,下面就具体处理原则,简述如下: 1.识别是真正的阳复之象还是药物毒性反...
23
六、如何突破中医的“疗效极限”
对于急难重症的治疗,虽然目前是西医唱主角,但中医往往也希望积极的参与。但对于中医到底能在其中发挥多大作用,中医本身有无“回天之力”的问题,恐怕大多数人心里会打问...
24
(一)扶阳增效法
历代医家虽然认可经方具有快速且高效的特点,但具体到医家的每一个病例,要随时做到效如桴鼓、病证同效却总是有一定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方运用的有效率,并在有效的基础...
25
(二)解痉增效法
根据经方扶阳派的三层表里观,人体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相对于细胞为表,相对于循环系统为里,故为六经辨证之半表半里。由于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具有在细胞和血液循环之间...
26
(三)通阳增效法
根据经方扶阳派三层表里观,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属表,为太阳和少阴的部位。太阳病为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异常,在分布上又以体表、消化、泌尿系统微循环、皮下组织、上皮组织及...
27
(四)量效增效法
量效增效法是经方扶阳派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疗急难重症取效的关键,纵然辨证选药毫无问题,若不遵循量效增效法,也无法取得经方扶阳法卓越的效果。 所谓量效增...
28
(五)动态增效法
所谓动态,一方面,要把六经病之间的演变看成一个机体细胞、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遵循一定规律盛衰消长的完整过程,假若六经传遍,则在人体正好形...
29
(六)温清增效法
温,指兴奋机体机能,增强全身气化,是三阴病通用的治法。清,指清除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是针对实证的治法。在时方体系的语境中,这两种治法是很少在同一病人的同一阶段使...
30
(七)收散增效法
收散二法,是经方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任何经方、经方中的任何药物,其作用趋势,均有偏收、偏散的不同。从治法而言,汗法、温法是典型的散法,清肃、滋填、镇摄、潜敛则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