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95)

少阴病,是以机体循环功能衰退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疾病。心脏、循环功能衰弱,外周血也供应不足,导致小动脉痉挛,故脉微细,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则但欲寐。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心主血脉、神志,属少阴。故少阴病可理解为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的衰退。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96)

少阴病以循环功能衰竭为主,由于《伤寒论》主要针对的是外感病,对于外感病而言,导致循环功能衰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感病本身或治疗过程中丢失大量津液后导致的循环血量不足;二是病原微生物毒素导致机体产生的中毒性反应。脉微细和但欲寐均与此二者有关,内伤疾病出现少阴病则主要与慢性病消耗有关。病人出现了脉微细、但欲寐的情况,同时伴有欲吐不吐、心烦者,多因毒素刺激所致,如霍乱吐泻导致大量脱水、循环衰竭时,就会有欲吐不吐、心烦的表现。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气随津脱的同时,又有了内热。“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又过五六日,自利而渴,二者互为因果,渴则欲饮水,饮水可补充体液,补充了体液则自利而有源。患者本来就有血容量不足的问题,下利更容易脱水,故渴。所以说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小便色白,提示下焦无热,有热则小便色黄。这也提示,前面的欲吐不吐只是在心膈之间的局部热扰,而非根本上的实热证,故小便色白,作为少阴病的重要判断依据。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也侧面指出了少阴病的治法,就是针对循环衰竭,当以温下焦为主。虽然有血容量不足,但下焦温,能制水则津液自生。而大量用养阴生津药,若不能解决下焦寒的问题,仍然会因不能制水而导致津液无法化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97)

病人脉阴阳俱紧,并不足以说明是少阴病,太阳病、阳明实寒证也会脉阴阳俱紧。但脉紧为表实,不应汗出,反汗出,只能是病情严重到休克或虚脱的程度,会表现为脱汗。脱汗伤津液,故称亡阳。这种情况必然是循环功能衰竭,所以说属少阴。但虚脱的出汗,并不具有解表散邪的作用,邪在上焦,阳脉紧则咽痛,邪在中下焦,阴脉紧则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98)

少阴病若采用烧针发汗、熨背等治法,则血分更亏。火热上攻,故咳而下利,谵语。火劫发汗伤津液,故小便难。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99)

少阴病是以循环功能衰竭为表现的一类疾病。脉细为血少,沉为在里,数为有虚热,发汗则更伤津液,造成阴液不足进一步的加重,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300)

少阴病脉微,微是阳气不足,发汗伤阳气,故不可发汗。尺脉弱涩是阴血不足,用下法伤津液,故不可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301)

少阴病脉紧,是指在循环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又感受了寒邪,有寒凝经脉的病理因素。机体在循环衰竭的情况下,同时也启动了自我修复的过程,随着阳气的恢复,循环功能也逐渐恢复。自下利就是阳气恢复,驱逐肠道腐秽之气的外在表现。自下利后,虽然脉微的程度更加明显,但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说明小动脉拘挛缓解,微循环恢复,所以说欲解。虽然脉微,但邪气已去,正气自生,故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302)

少阴病,下利后利自止,可以理解为阳气恢复,腐秽自去的过程。此时出现的恶寒而蜷卧,一方面是下利伤了部分阳气;另一方面,也是正气有待恢复的现象。但手足温,说明末梢微循环已经改善,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303)

少阴病,恶寒而踡,是指怕冷的同时蜷缩而卧,是血液循环功能衰退、末梢微循环障碍所致。若这种情况下,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说明阳气在逐渐恢复,所以说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304)

少阴中风,是指在脉微细,但欲寐的前提下出现的中风证。少阴病中风,欲愈的关键是阳气逐渐恢复,打通末梢微循环。脉阳微,是指脉紧逐渐缓和,阴浮是指血和津液渐渐充于脉管。整体上就是一个正胜邪退的过程,所以说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305)

少阴病,有厥阴机转。子时夜半一阳生,到寅时则风木动而引动命门之火,可驱散少阴外犯之邪。故解之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306)

少阴病出现吐利,则津液阳气更伤,若患者手足不逆冷,反发热,则说明末梢微循环功能尚可,阳气在不断恢复,故非死证。脉不至,是大血管血容量不足,灸少阴,增强气化,化生津液,以充血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307)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是阳气恢复太过,正气抗邪,从里而出,移热膀胱,故便血。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308)

少阴病,阴血大亏,循环血量不足而但厥无汗。此时当补阳气化生阴血,打开微循环令手足自温。强发汗,则扰动脉中之血,因微循环拘挛而不得汗,就会导致血妄行而出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下厥,指循环障碍,上竭指营血妄行,故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309)

恶寒身踡是阳气不足,手足逆冷是微循环障碍,此时若下利,则中阳已败,无力向外透发解表通阳,故不治。若强寻治法,还当从四逆辈先救其里入手。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310)

少阴病,本身就存在循环衰竭,若再合吐利,则阳气、津液更伤。津血竭,阳气不守而欲脱,故躁烦。此时再加四逆,则说明微循环也已经衰竭,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311)

少阴病,下利到利无可利则自止。津液已脱,血运不得维系,大脑缺血,故头眩。不迅速纠正则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312)

少阴病,四逆恶寒身踡,是循环衰竭。脉不至,是大血管内血供不足。不烦是无阳气来复之机,躁是濒死无神之象,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313)

少阴病息高,是循环衰竭引起呼吸衰竭,故为死证。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14)

脉微细沉,但欲卧,是少阴病的本来表现。汗出不烦,是阳欲脱而无自复之象,自欲吐是毒邪仍自动。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是汗出吐利伤津,阴不涵阳,阳气浮越所致。上欲脱而下欲竭,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15)

少阴病,指脉微细,但欲寐之类。始得之,是指始得少阴伤寒,寒邪外束,阳气不得越,故反发热。脉沉,提示阳气退于深部,不能上应于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开腠理,打开微循环;附子振奋心阳,打开大血管;细辛引藏于深部的阳气外达,助麻黄、附子恢复循环功能。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发汗微也。(316)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无太阴下利,无证指无太阴下利不止等证,阳气渐复,故无须细辛引深部阳气外出,仅以麻黄、附子振奋循环功能,甘草增加血容量即可。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17)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合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阳气渐复,而阴血未相应化生,阳气扰心,故心中烦,不得卧。

以黄连、黄芩清浮越之火;芍药缓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阿胶养血潜阳,补充阴血不足;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含多种生命活性物质,此处用于辅助治疗循环衰竭。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18)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是指无口苦等表现,提示无化热趋势。背恶寒提示胸中阳气不足,故用灸法补充胸中阳气,用以改善血循环障碍。同时用附子汤,附子振奋阳气,增加心脏泵血动力;芍药扩张血管,助附子改善循环;人参增加细胞层面代谢水平;茯苓、白术健脾去水饮,因背寒冷如掌大者,多为内有水饮,阻碍阳气流通所致。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19)

少阴病,存在循环障碍。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是筋骨为寒邪所凝结,此证为附子所主治。脉沉,是内有水饮。故用附子、芍药一收一放,打通循环,人参、白术、茯苓扶正而去水饮,因脉沉故也,沉为有水。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20)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存在少阴病的前提下,若有下利便脓血的表现,可见这是一种虚寒的情况。赤石脂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其作用机理类似于西医学用于止泻的双八面体蒙脱石散(思密达),可保护黏膜,吸附毒素,消炎止血。用粳米煎汤,粳米经过熬制后其中淀粉溶出并糊化,可对干姜、赤石脂等药物颗粒形成包裹作用,有利于缓解药物的刺激性并延长药效。赤石脂一半入煎剂,一半直接打粉化入,属于汤散同用,可增加药物实际服用量,加强疗效。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21)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是病情逐步迁延。出现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是太阴运化水湿的功能也出现了障碍。因存在便脓血,所以用桃花汤主之。因桃花汤含干姜,所以可以兼治太阴。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22)

本条应当是指少阴热化证,出现便脓血时,可用针刺的方法,疏通经脉,调整脏腑功能。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23)

少阴病本身代表了循环的衰竭,既吐且利,是合并了太阴病。同时,太阴病的吐利会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循环功能衰竭,从而加重少阴病。事实上,在吐利的情况下,太阴和少阴是互为因果的。吐利到手足逆冷,是体液丢失过多循环功能衰竭的自然结果,也间接说明了太阴可以和少阴互为因果。

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则提示了太阴、少阴合病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病机,即阳气津液大亏,浊阴上逆,心阳被抑,从而出现烦躁欲死。手足逆冷是阳气内抑,烦躁欲死是浊阴上逆。故用吴茱萸汤,吴茱萸味辛而苦,辛能散浊,苦能降浊,一药而兼辛开苦降,正好降泄浊阴之上逆。方中人参甘补振奋中焦机能,大枣缓水气上逆之急,生姜温散水气。其中,人参补中有消心下痞坚之效,大枣可缓水迫之急,甘草可缓气迫之急,不可不知。

通过本条,我们应当明白一点,吴茱萸汤不是治疗少阴病的正方,主要是解决少阴、太阴合病,阳气津液大亏,浊阴上逆郁遏心阳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

少阴病,下利,咽病,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24)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下利,则津液阳气更伤。机体自身会进行相应的修复以恢复津液和阳气的损伤,若津伤与阳气恢复不同步,阳先复而阴未复,就会出现少阴热化的表现。少阴热化,厥气上逆于咽则咽痛,扰心则胸满心烦。本条与上条吴茱萸汤证,正好代表了少阴病的两种特殊情况,吴茱萸汤证是浊阴上逆,水浪滔天,心阳危殆。而猪肤汤则相反,是津伤而阳复化热,厥气上逆,心神被扰。以猪肤甘寒血肉有情之品,清润上逆之火,滋养亏损之阴分。同时,加白蜜、白粉,也是为了加强清润之性。

此外,含动物胶原蛋白的药物,对黏膜破损有很好的保护与修复作用。故猪苓汤中阿胶用于治疗尿道炎症,口腔溃疡用甘草泻心汤加阿胶也有很好的效果。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25)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的发展,其实是两条主线。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的提纲证。脉微细代表了血循环不足,但欲寐则代表了脑供血不足导致的意识状态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必然会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修复功能,来代偿丧失的功能。这种代偿包括物质的代偿和功能的代偿。物质的代偿,主要是组织液对血循环的补充,但这种补充的过程中,若心脏机能的恢复不能同时跟上,即物质的代偿先于功能的代偿,或者说津液的代偿先于阳气的恢复,则津液反而化为浊阴上逆,就会出现合太阴病的吐利,浊阴上逆于胸的吴茱萸汤证等。相反,若功能先于津液恢复,也就是所谓的阳复太过,就会表现为少阴热化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肤汤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猪苓汤证等。寒化证用药以附子为主,热化证用药以动物蛋白为主,如猪肤、鸡子清、鸡子黄、阿胶等。若阴阳俱竭且二者有离绝之象,则附子和动物来源药物共用,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人尿汤。

本条少阴病二三日,则说明病情较缓,寒化热化尚在观望阶段,咽痛则先予甘草汤缓急。甘草不效,则加桔梗,缓急解毒的同时,散结排脓。若不愈,化热则以猪肤汤等救之。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26)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大),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本条也是少阴热化证,但病情较重。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均是描述咽部症状较重。故本方仍用动物蛋白鸡子清,类似于猪肤汤中的猪肤,也是起滋养阴液和保护修复局部黏膜的作用。用半夏,则是利用其刺激性以起到排脓的作用,排出咽部脓液。这也是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27)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已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咽痛,用桂枝的机会本来很少,尤其是少阴咽痛。因少阴病的本质是血循环的不足,血循环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化热,再使用温通血脉的桂枝类药物助长血热,则更易引起咽痛。但我们不应忘记,少阴病本身也会有表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同理,少阴咽痛,也可由表证引起,此时则需要用桂枝解表。但本证中用桂枝,特别强调少量,用散剂,就是为了减少服用量。此时还怕人承受不了,所以说不能散服者,用散两方寸匕煎服,还要求少少咽之。可见对剂量使用的慎重。

总之,用半夏散及汤治疗少阴咽痛,并非咽痛的正治之方,而是微微解表用治咽痛,故剂量极小,还要求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28)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条可类比于太阳病的葛根汤证的下利。少阴病阳气不足,故用附子、干姜温中,振奋阳气,用葱白通阳解表,引阳气出表灌注于循环之中,从而不再下陷则利止。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29)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下利脉微,是既有太阳之表,又有少阴之里,此时用白通汤,解表温里。服药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是阳有欲复之象,因利不止津液不断损失,故阳气无法真正恢复。白通加猪胆汁、人尿,以血肉有情之品恢复阴液物质基础,同时继续用干姜、附子恢复阳气。这样治疗后,若脉暴出,则是阴气仍不能恢复而阳气独发,属于回光返照,故死。若脉微续,则是阴气渐生,阴阳互相生化,故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30)

本条,指少阴病,因存在水饮的兼证,从而导致病情不愈的情况。太阳病的五苓散证,则是因水气而导致太阳病不愈,二者可以类比。少阴病因水气而不愈,出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是水液停聚于不同部位而形成的不同表现。其中小便不利是确定为水饮内停的关键症状,就像太阳病小便不利是太阳蓄水证的关键指标一样。而腹痛、下利是水饮内侵太阴的表现。四肢沉重疼痛是水饮溢于四肢的表现。其他的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均是水饮停聚于不同部位的表现。

故真武汤以茯苓、白术燥湿利湿,生姜宣散水饮,芍药引肌肉间水饮入血循环,再用附子解决少阴病机能衰退的问题。可见,本方主要作用是解决水气兼证的问题,只有附子才是解决少阴病的。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是水饮在肺,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温化肺中水饮。

若小便利者,则无须继续利水,而是要增强气化,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芍药可使便溏,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温脾止泻。

若呕者,病偏中焦太阴,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加强止呕。呕者有病从热化的可能,故去附子。若确为寒化证无疑,则可不去附子。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31)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本条的辨证核心是里寒外热和脉不出。里寒外热的病机,传统上认为是阴盛格阳,即少阴、太阴虚寒太甚,格阳气于外,从而在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的同时,又有身反不恶寒、面色赤、咽痛等有热的表现。本方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但剂量和用法上与四逆汤不同,四逆汤附子一枚,而本方为附子大者一枚,四逆汤干姜一两半,而本方为三两,甘草用量相同。可见本方温阳的作用要大于四逆汤。在本方证中,下利主要是太阴病的问题,而脉微欲绝是少阴病循环衰竭的问题。本方附子、甘草、干姜合用,既可解决少阴的脉微欲绝,又可解决太阴下利不止的问题。也就是说,太阴病和少阴病兼太阴吐利的主方都是四逆辈。所谓四逆辈,是指含有附子、干姜、甘草的一类方子。其中附子理中汤在四逆辈的基础上还有人参和白术,尤其适合于太阴病因脾虚所致腹满或心下痞满的情况,故也可看作是太阴病的主方。

其实,本方证还包含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少阴病有表证,伴有下利清谷、脉微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外有热代表了表证的存在,虽有表证,但以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时,仍当先救里再救表。脉微细时,救表用麻黄、桂枝不太适合,就可以选用葱白。葱白解表的同时还可通阳,有利于脉搏的恢复而治疗厥逆无脉。

加减法中,面色赤加葱,是兼用解表。腹中痛,是太阴络脉不和,腹部肌肉挛急,用芍药缓急止痛,去葱是避免将能量引向体表。呕,是胃气上逆,用生姜降逆止呕。咽痛,是津液阳气伤而有厥热上逆于咽,用桔梗散结利咽,机理同桔梗汤。利止脉不出,是下利无度,津液大亏而下无可下,同时因血容量严重不足而脉不出,故加人参,益气复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32)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本条为少阴病类似证,本质上是少阳阳气郁结证。因阳气郁结于内,不能外达,因而表现出四肢逆冷,类似于循环功能衰竭的表现,但实际上是阳气郁结于内,而非总体上的不足。所以本条不能算是标准的少阴病,起码不能说是少阴寒化证。本条除四逆外,其余的皆为或然证,发病机理与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机理类似,均为阳气郁结于肌筋膜系统,筋膜肿胀拘挛压迫附近脏器所致,而非脏器本身的疾病。

四逆散一方,为大小柴胡汤的合方,而去掉兼治其他经病证的药物而成。取大柴胡汤中之柴胡、芍药、枳实,用柴胡缓解胸腹膜张力,主治胸胁苦满;芍药缓解腹壁即血管周围平滑肌的张力,缓解胸腹及血管的痉挛;枳实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或病理性运动,使胃肠运动恢复正常。再采用小柴胡汤之甘草,与芍药合为芍药甘草汤,进一步缓解腹壁和胃肠痉挛。不用黄芩者,因本证不存在少阳筋膜部位真正的热,而只是气机的瘀滞。不用半夏者,因本方证为解郁专用,而不存在明显太阴痰湿的因素。不用人参者,因不存在太阴之虚。不用大黄者,因不存在阳明之实。不用生姜者,因病人不呕。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有上述兼证,那么也就可以随机加入上述药物。

总之,四逆散可以看作是大小柴胡汤的核心方,或者说,大小柴胡汤是由四逆散加减变化而来。四逆散可以看作是经方体系中调整少阳气郁的祖方。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者,是少阳之郁影响到肺气的升降,肺气升降失调则水饮内生,用五味子、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味酸,能令水饮被干姜所化后肃降于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干姜、五味子是张仲景治疗痰饮咳嗽的基本内核。若单纯气火上逆,则须麦门冬汤,而非本方所宜。

“悸者,加桂枝五分。”心悸,是少阳郁结,循筋膜系统影响到心,用桂枝强化心阳,向外宣散阳气而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心悸无不与阳气不降、气上冲有关,桂枝降逆气故定悸。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小便不利是少阳之郁结影响膀胱气化,加茯苓利小便。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腹中痛,是小肠承受少阳之郁的压力较大,故用附子温散腹中之寒,关键是与原方中的芍药、甘草合为芍药甘草附子汤,是缓急解痉止痛的妙方。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薤白,大家通常的印象是善于温散胸中之阳,用于治疗胸痹。在这里提出治疗泄利下重,可见,此药缓解大肠气滞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西医学认为,大蒜素有杀菌作用,可以治疗痢疾,或许与此有关。当年,胡希恕曾回忆,他本人少年遗精,其师用瓜蒌薤白合四逆散加栀子,一剂而愈,其本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就是借用了薤白治疗泄利下重的作用,缓解了下焦阳气郁结的压力,减少了对射精中枢的刺激,从而发挥了作用。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33)

少阴病,是阳气与津液俱亏,循环衰竭,脉微细。下利六七日,则津液更亏,出现咳的原因是水气上逆,呕、渴、心烦不得眠是水气逆而有热,上扰于心。利水清热的同时,要养血潜阳,故用猪苓汤。方中猪苓、泽泻、茯苓利水,消除水气之逆;阿胶养血潜阳;滑石清热利水。本方证是少阴阳气、津液俱亏,阳气先复,而气化未复,津液不化,反被阳气蒸动上逆的问题。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34)

少阴病,存在因脱水而导致的循环衰竭。发展二三日,口干咽燥者,是在津液大亏的情况下阳气渐复,从而导致津液更亏,阳明之内实欲竭津液,情况危急,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本条的真正指征,一是少阴病,已经有脉微细的循环衰竭和但欲寐的意识异常,二是还有不大便、腹部拒按的阳明腑实证,此时再有口燥咽干时,方为急下之证,而不能仅仅依据口燥咽干就急下。

三阴病,也有与阳明胃家实合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在津液未化,阳气丝毫未复时,多以温化为主,下法可暂缓。一旦水气得化,阳气渐复,则阳明之证始显,无论是面热如醉状、口干咽燥、腹胀满、胃气不和、谵语等,均可用下法。具体下法的选择,可以加大黄,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当然也可用大承气汤,具体情况根据阳明胃实的情况来定。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35)

本条的自利清水,色纯青,应当是一种特殊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天地疫戾之气引动肝阳爆发,内泻于肠道,从而出现了自利清水,色纯青。由于大量脱水,加上病原微生物的中毒效应,从而表现为循环衰竭,出现少阴病。此时,肝阳爆发,上冲于心,故心下必痛,口干燥是阳气爆发而津液暴亏的表现。对于这种情况,急下之,可以峻泻爆发之肝阳,清除肠道之热毒,从而起到急下存阴的作用。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36)

少阴病到六七日,循环衰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代偿,阳气先复,腹中燥屎阻滞气机,表现为腹胀,不大便。此时须急下阳明之实,以恢复脾胃气机运行,促进津液速生。

少阴三急下证,对于大多数初学者都表示不可理解,因为单纯从这三条描述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口干咽燥,还是腹胀、不大便,都谈不上急,而自利清水,用下法也颇费解。实际上,理解少阴三急下证的重点要从少阴病入手。少阴病循环衰竭,本来就很急,这种情况下,阳复而出现阳明证,本来就是稍纵即逝的机会,阴证而用下法,必须抓住机会,迅速下手,见好就收。否则,虚实俱急,攻补俱受掣肘,就会形成两难之局,这是少阴急下的真正意义。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37)

少阴病,脉沉,是阳气津液俱亏而又兼水饮。故急须用四逆汤温化水饮。因少阴病处于津液阳气俱亏而阴阳来复极不稳定的状态,故有水饮则须抓紧时间温化。若抓不住机会,阳气先复而化热,则再用热药温化水饮,就会受到掣肘。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338)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这段说的是急性食物中毒,或感受山岚瘴气,从而出现了欲吐不能吐的情况,类似于干霍乱证。此时,气机向上,用吐法可迅速排出毒物,故曰当吐之。脉弦迟,提示胸中毒素阻滞,气脉被郁而不得外达的情况。

为了鉴别,提到了膈上有寒饮的情况,膈上有寒饮,是类似于小青龙汤证的干呕,因无表证,故用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39)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是下利过度,阳气津液俱亏,同时也存在血少的因素,脉涩与阳虚、血少相关。再出现呕而汗出,是胃气上逆,胃肠功能极度紊乱的表现。频繁欲大便而每次大便量少,结合前面的汗出,提示阳气失守。本条是津液虚而阳失守欲脱的情况,故当灸之。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等,迅速调理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