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阳增效法
历代医家虽然认可经方具有快速且高效的特点,但具体到医家的每一个病例,要随时做到效如桴鼓、病证同效却总是有一定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方运用的有效率,并在有效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大部分医家认为,经方运用之所以有时候无效,其根本原因都是对经方使用指征的掌握不够准确,对某一个经方适应证的把握没有达到张仲景本人的水平。鉴于这一认识,“方证相应”派把探索某一方所对应之“证”作为毕生的追求。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方语境下,“方证”之“证”不同于现代中医讲的“辨证论治”之“证”,并不是指某一病的某一证型,而是指某一个或某几个症状或体征的特定组合,也就是说方证之“证”,更多的是指症状之意。在方证相应研究中,根据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但见一证便是:由于《伤寒论》小柴胡汤证原文中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说法,于是,有些经方家便把“但见一证”作为运用经方的使用指征。他们大多崇尚熟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临床遇有相似症状者,即在头脑中展开搜索,并开具有相似症状的经方。如遇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任一证或几证者,即处以小柴胡汤,原文症状出现越多,便觉得把握越高。遇有“发热、头痛、汗出、恶风”之任一证或几证者,即处以桂枝汤。若临床获得奇效,则大叹经方之神奇,若不效,就茫然不知所以。“但见一证便是”派,症状与原文相似度越高,相似症状出现越多,则认为使用该方的指征越强,但对一组症状的主次程度不太关心。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经方必须原方原量,认为剂量或药味稍有变动即非仲景原意,不能取效。
2.抓主证、用经方:“抓主证、用经方”一直是国内主流经方派提倡的口号,与前述“但见一证便是”相比,认为一首经方的若干证之中,有主证、次证的存在。主证的存在是使用该经方的强指征,而次证则需与主证伴随出现,或多个次证成组出现才有意义。但对于何为主证,则各家多有争议,如小柴胡汤证,有以胸胁苦满为主证者,有以寒热往来为主证者,有以脉弦为主证者。“抓主证,用经方”者与“但见一证便是”者相比,运用经方准确率大大提高,但若仍然无效,则也会茫然。
3.经方时方混用派:这一派医家的知识架构主体是时方体系,经方对他们而言,只是医学界的一个流派,而且是更难驾驭的一个流派。他们用时方体系解构经方,然后将其纳入时方体系中使用。对他们来说,经方只是偶尔使用,并且根据时方体系的辨证用药规范,对经方进行大幅度的加减,最终与经方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在他们的印象中,经方具有峻烈、温燥的特点,对经方中的麻黄、桂枝、附子、细辛等药物要少用甚至不用,并加用大量寒凉或阴柔药物制约其烈性方觉踏实。
4.主证加腹证派:此派属日本“古方派”,为吉益东洞氏所创。主张为每一经方确定使用之主证及次证,与国内“抓主证”派类似,但该派极重腹诊,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但不认可《伤寒论》中的脉诊。
5.辨证加主证派:辨证之“证”,即六经八纲辨证,首先辨别病属八纲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后辨别病属于六经之何经,经证或腑证,再进一步根据主证选用相应的方剂。经方应用中,以此派最能接近经方使用之本质。
6.经方扶阳派之温阳增效法:经方扶阳法首先从人体之细胞机能、物质代谢、循环功能的判断入手,确定治疗的侧重点。治疗侧重点确定后,根据发生病理改变的病位及病性,结合经方扶阳派对经方及其主要药物的认识选定主方。主方选定后,再判断机体细胞、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机能是否存在衰退或被抑制的状态,若存在则证明夹有三阴证,则要通过运用扶阳法激发细胞机能。细胞机能处于激发状态时,对证经方的疗效即可得到放大。相反,若机体机能处于沉衰或被抑制状态时,纵然主证抓得很准,其疗效也无从发挥,相反会产生坏病。要言不烦,这就是扶阳增效法的运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