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分部诊脉秘传

(二)五脏分部诊脉秘传

经方扶阳派的五脏学说,在临床中是与其独特的凭脉用药技术紧密相关的。五脏之功能状态表现于脉,根据脉诊结果选择经方及用药组合,并随时根据脉象的变化观察疗效并调整治疗方案,这是经方扶阳派鲜明的临床特色。

1.脉诊形式:经方扶阳派在脉诊上采用独取寸口法,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之定位与传统无异。但体察和记录脉象时,则要求必须分别记录左右手寸、关、尺六部脉的脉象,以供分析病情使用。

2.脏腑分部:左手寸、关、尺分别候心、肝、肾三脏。

右手寸、关、尺分别候肺、脾胃、肾三脏。

两尺脉同候肾,左脉重点候肾精的多少,如沉细为肾精不足,虚大为肾精不藏。右脉重点候阳气的盛衰,如沉细弱为阳虚,大而有力为阳亢、阳郁或相火(下焦热证)。

3.凭脉辨证

经方扶阳派辨脉,总的原则是先分有余不足,诸有力、洪大、滑实者为有余,主实证;诸无力、沉细、涩弱者为不足,主虚证。先分有余、不足,既是每次诊脉首先得到的第一印象,又是初学脉诊者的必经之路。

右寸:主肺,分虚实二端。

虚脉多沉弱,为肺气不足,人体阳气的上升必源于肝,肺脉沉弱,除责之于肺外,其根本原因是肝阳温升之功不足,当再参左关之脉,若左关也沉弱则可确定。

实脉可见滑、数、弦、大、上鱼际等,多为实邪郁肺,多为病理性产物或炎症物质刺激于肺,相当于中医的痰、饮、水、湿、瘀、癥瘕积聚、痰热等。

若右寸脉洪大而数,多见于外感肺系疾病发热期,相当于阳明病,但若洪而不实,则有可能是夹有太阴,需注意。

若右寸脉弦滑有力,多为肺部的器质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肺脓肿或肺炎等。

若右寸脉沉弦,多为水饮,虽为实证,但多宜温药。

若右寸脉颇长,上鱼际而浮,多为肺气不能敛降,可为机体功能虚性亢奋之虚劳、咳逆、失眠,焦虑,眩晕,头痛等。

左寸:主心,分虚实二端。

虚脉多沉、弱、小、细,为心之阳气不足,《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阳不足,当以桂枝汤为基础,诸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等。若左关脉弱,加用乌梅丸,左尺脉弱,加用肾气丸,右关脉弱,加用附子理中汤。若左寸脉细数,应指明显则多为虚热,可用黄连阿胶汤。若左寸脉弱而数,气浮而升,可用炙甘草汤滋阴益气。若左寸脉大而散,则“为神惮散而不藏”,可为癫疾,仍可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求之,脾阳虚则合用附子理中汤。

实脉多滑、数、浮,多为心经之热上攻,用三黄泻心汤多有良效。需要注意的是,若为久病,体内多存在病理产物阻滞,局部痉挛所致的机能代偿性亢进,需视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右关:主太阴阳明,分虚实二端。

虚为太阴,脉多见弱。为全身细胞机能衰退,脾胃运化减弱。附子理中汤为不二之选,再根据合病、并病的不同,合用适当的经方。

脉若沉细,多兼少阴,需太阴少阴同治。若再兼紧,则需加入散寒的药物。

实为阳明,脉多滑实有力,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主之。脉似硬而空者,为外强中干,仍需补之敛之。若浮取似滑而按之反沉细无力者,为虚寒,不可以纯湿热治之。

右关脉虽分虚实两端,但纯虚纯实者易辨,夹虚夹实者多见,需注意。

脉来细而附骨,但愈按愈明显者,为伏脉,需查有无恶疾,不可仅以一虚概之,即《脉经》所说:“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

左关:主少阳厥阴,分虚实二端。

虚者,沉、弱、细、涩之类,为厥阴病。

实者,弦、滑、实、数之类,为少阳病。

注意二者可以转换,虚证阳复,则可见实,去实之后,还见虚脉。实证清之太过,也可见虚,则以虚治之。

此外,左关也可见浮取似弦滑,与少阳证类似,但按之则沉细,为厥阴虚寒证,当温厥阴之脏,或厥阴少阳之方合而化裁之。

左关沉细,肝阳弱而不升,则可致肺气治节不足而不降,可同时见右寸脉浮长而上鱼际,暖肝的同时可佐以肃肺。

瘀血之脉,多见于左关,脉多见涩,似弦非滑,脉管搏动模糊,似不接续,但力度不弱。当以祛瘀为主。

右尺:主肾阳,主大小肠,分虚实二端。

虚者,沉、迟、细、弱之类,为肾阳不足。

实者,多迟而有力,多为便秘。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便秘者,多非纯实证,若关脉不足者,为中阳不运化,需附子理中汤之类。夹瘀者,则需桃核承气汤之类。

左尺:主肾精,分虚实而端。

虚者,多沉弱、沉迟、沉细,为肾精亏。虚而大者,为肾精不敛。肾精不敛,可由心火不降所致,宜桂枝加桂汤之类,或由肺气不降所致,宜麦门冬汤之类。虚大而数,或虚不甚而大者,为虚而有热,宜封髓丹之类,温阳的同时可加入黄柏。

实者,滑实之类,为下焦湿热或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