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86)
太阴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均属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的表现。脾胃虚寒,若下之,阳气更虚,无法运化水谷,则表现为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87)
太阴病是脾胃功能减退,在此体质基础上,若发生表证,则表现为四肢烦疼,因脾虚所生之内湿与外风相搏故也。阳微是表邪与正气相搏的程度减轻,阴涩而长,是正气内生,开始驱逐风邪与内湿,故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88)
太阴病为脾虚湿胜,当得阳气而解。亥时属水而属肾,亥时后天脾得先天肾气之助,子时夜半一阳生,丑时则属土,得本行之气。故此时得解(大约21点~凌晨3点)。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89)
太阴病,脉浮者,是指在太阴病脾胃虚弱、运化衰退的基础上出现的表证,其表现为脉浮。脉浮说明太阴虽虚,但依然有力抗表,故可用桂枝汤发汗。但若是下利不止,阳气内陷,则当先救其里,用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90)
自利说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渴说明阳气不足,表现又以脾胃功能衰弱为主,故属太阴。脏有寒是补充说明这种病机,脏有寒需要用温法,所以用四逆汤。附子、干姜温中,甘草缓和姜附药性,使其作用温和持久。四逆辈,是指四逆汤类方剂,附子理中汤是太阴病的主方,也属于四逆辈的范畴。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91)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本来,太阳病桂枝汤证也是脉浮缓,手足也没说厥逆。所以,这里说系在太阴,从字面上看是找不到依据的。但结合本条全文分析,“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说明这是一个有湿邪困脾的疾病。发黄是由于湿不能从表越,也不能从小便而走,这才是系在太阴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分析,脉浮固然是表,脉缓则是因为有湿,手足自温是肌肉中阳气为湿所困,阳气不得透达所产生的触之温热的表现。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是脾胃阳气恢复,驱逐湿邪的自然现象,湿去则利自止。临床实践中也会发现,用了健脾化湿的药物后,病人有时反而会大便增多,这其实是是脾阳得运,湿邪有出路的好现象。所以说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92)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太阳病本不当下,医反下之,则表邪入里。未形成结胸、痞证而腹满时痛者,是邪陷的病位较低,在大腹的部位,病位属脾,对应的内脏以小肠为主,所以说属太阴也。太阳病陷于太阴,若下利不止,则当用四逆汤、理中汤之类,先救里,里和利止,再用桂枝汤救表。本条无下利不止,而是腹满时痛,当仿小建中汤之意,缓急和里的同时用桂枝汤解表。但小建中汤是以虚劳里急、少腹拘急为主,所以加饴糖。本证有腹满,所以不用饴糖,而仅增加芍药的用量以和里解表,邪还从表而出则腹部压力减低,腹满愈,再以芍药和营缓急则时痛愈。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93)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一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证是太阳病下后,桂枝汤证仍在,而肠道气滞不通有向阳明腑实转化的趋势,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94)
此条说的是太阴和阳明合病。这个提法貌似怪异,因传统的说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一般人一定会问,脾胃有虚有实是什么意思?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常见,虚是指脾胃的功能弱,所以说太阴为病脉弱,续自便利。但有这种情况的人,也可能在疾病的某个阶段表现为腑气不通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在治疗太阴病的同时,适时地使用大黄、芍药等。但因为这种人胃气弱,用苦寒泻下的药物容易导致腹胀、纳差、便溏,所以要减量,并做到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