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扶阳派的五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又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特点,因此对五脏功能的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在经方医学中,历来存在着以脏腑经络学说解释应用经方和否定脏腑学说以方证相应应用经方两大学说分歧。前者以现行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为代表,后者以日本古方派和国内胡希恕等医家为代表。承认脏腑经络学说为经方体系之理论核心者其理由无需赘述,而对于否认脏腑经络学说的经方流派,若对其缺乏深入了解者,则多会感到费解,现略述如下,以广见闻。
否定以脏腑经络为代表的藏象学说的经方家,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日本古方派和中国胡希恕一派影响最大。这二家共同认为,经方体系和医经体系在学术源流上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叙述见本书其他部分)。简言之,经方派早期的创立、实践、传承过程是独立于医经派的,而脏腑经络学说是医经派独有的理论体系,经方不是在此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形成并完善的。把脏腑经络学说引入《伤寒论》研究,不过是后世医家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圆满而有意或无意为之。在实践中,吉益东洞派主张直接在《伤寒论》的条文中寻求经方和相关药物的应用指征,而无需参考本草学的药性理论和中医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思路,同时在腹诊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卓有成效。所以,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古方派,可以看作是不需要理论指导,从实践到实践的医学。胡希恕一派也以相同的理由在经方体系中否定了脏腑经络学说,但强调了八纲和六经辨证,并把八纲和六经融为一体,即太阳为表阳证,少阴为表阴证,太阴为里阴证,阳明为里阳证,厥阴为半表半里阴证,少阳为半表半里阳证。临床应用经方时主张先进行八纲及六经辨证,在此基础上通过辨方证而指导用药,主张“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经方扶阳派则对五脏学说在经方体系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认识,既不完全雷同于传统的中医藏象学说,又不主张在经方研究中完全放弃脏腑学说,现将其独特认识简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