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复之象的表现

(一)阳复之象的表现

“阳复之象”及“阳气来复之象”,是经方扶阳法治疗疾病即将显效时的一种常见现象,为扶阳获效,阴寒将散之吉象。在《伤寒论》原文中,主要有如下表述: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从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运用经方扶阳法治疗疾病,若病人正气恢复,阳气来复时,患者会出现诸如寒战、发热、汗出、口渴、烦躁、下利等反应,若能正确辨识,处理得当,则疾病往往很快就会受到抑制。相反,若识证不明,心无定见,或者因医患缺乏信任,随便改弦更张,则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