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与扶阳法

(五)太阴病与扶阳法

根据三层表里观,太阴属里病,为细胞层次功能低下导致的机体功能不足,在病位上与阳明病相同,均为里,但在病性上与阳明病相反,前者为细胞层次功能亢进,后者为细胞层次功能衰退。太阳、少阳病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虽然也需要从太阴着眼,但更多的是从太阴调集能量,协助治疗太阳、少阳的方药去发挥作用。彼时太阴的能量也有不足,但仅仅是相对不足,即虽然不足但勉强可以维持太阴本身的功能,只是不能调集多余的能量供太阳、少阳使用。若太阴能量出现绝对不足,则纵然有太阳、少阳的证候,也不得单纯治疗太阳、少阳。因为不从太阴获得能量便治疗太阳、少阳不单无法取效,而且会直接将病情转为阴证使治疗更加棘手。对于这种转为阴证的“坏病”,只有直接从太阴入手治疗,待太阴机能恢复后,太阳、少阳病便有可能不治而愈,若不愈再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张仲景反复强调过的,也是经方扶阳派的立论的核心。

太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减退为特征。《伤寒论》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均为脾胃功能低下,无法正常进行饮食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及运化的作用。下法是针对里实热证的阳明病,若用于太阴病,则中焦功能更受抑制,就会出现胸下结硬。

对太阴病的治疗,以理中汤为宗。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具有抗衰竭的作用,能提升细胞机能。干姜性温热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通过辛辣性刺激肠胃黏膜而兴奋消化道细胞,进而激发全身细胞机能。白术为脾经专药,苍术为胃经专药,二者皆可燥湿而苍术之力更大,二者皆可补益而白术之功更强;苍术兼可发表,白术兼可固表;对于脾胃功能衰弱导致的便秘,重用白术可通便,对于湿阻肠道导致的便秘,重用苍术亦可通便。水湿内停,用白术配伍利水药可以利尿,如五苓散,而气化不足尿多者,茯苓、白术反可使小便恢复正常,如真武汤。二术也可并用,若大量使用100g左右时,以白术为宜。甘草协助参术姜枣以补中,用常规剂量即可。若用于缓急解毒,则需用到30g以上,如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均有急迫之状,故需大量使用。用于与附子配伍解毒,也可大量使用。

理中汤为振奋全身细胞机能的基本方(多需加用附子而为附子理中汤),也是经方扶阳派的基本立足点,一方面,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另一方面,若太阴本身出现明显不足,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需以治太阴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