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扶阳派的阴阳观

二、经方扶阳派的阴阳观

传统中医观念认为,阴阳是描述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也是治疗的终极目标。而经方扶阳派认为,无论在整体、系统、器官的宏观层面,还是细胞、组织、循环的微观层面,“阳气”是正常功能的代表,机体功能的实性亢奋伴代谢产物堆积属于“阳亢”,正常功能代偿不足导致的虚性亢奋即为“阴虚”。机体整体或局部功能低下为“阳虚”,功能低下导致的病理产物堆积为“阳虚阴盛”。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经方扶阳派阴阳观和传统中医阴阳观的主要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2.机体功能的虚性亢奋传统中医也认为是“阴虚”,但治疗理念上采用的是补充阴柔物质,滋阴以佩阳。而经方扶阳派认为,虚性亢奋的本质依然是功能的低下,功能衰退不能满足日常需要,机体不得不过度调用时就会表现为虚性亢奋。针对虚性亢奋,从治本而言依然要扶助阳气,在扶阳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抑制亢奋的药物(如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等),在治标的同时也可减少阳气的过度消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统方法补充阴柔物质虽然也可暂时抑制阳气的亢奋,但同时会使阳气的化生受到影响,长远来看会使阳气更虚,而虚性亢奋更加严重,甚至愈加难以代偿,从而阴损及阳。

3.经方扶阳派认为,阳气绝对亢奋的阳实证,只能暂时存在,而不会形成长期稳定的病机。《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属于阳实证,机体处于微观(细胞)和宏观(整体)层面的亢奋状态,但阳明病无法长久,要么自愈,要么转为阴证。这是因为机体出现阳实证(阳明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素体机能较强(病邪从阳化热),至少能够承受一次全身亢奋的消耗;②存在刺激机体亢奋的病理因素或病理产物;③二者持续反应且积累到一定强度。三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出现阳实证后,机体能量迅速消耗,则第一个条件消失;病理产物也可通过汗、尿、便或药物等得到清除,不再对阳气形成持续性的刺激,则第二个条件消失;或者机体阳气自我调整能力较强,正邪对峙后,正气迅速调动身体机能排出邪气,则第三个条件消失。因此,阳实证无法持久。阳实证存在虽然短暂,但必然伴随阳气的大量消耗,若阳明病不愈,则只能转为三阴病。

4.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1)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2)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5.扶阳不等同于补肾阳:有人一听扶阳,就想到补肾阳,然后想到的就是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仙灵脾、紫河车、鹿角胶(鹿茸)等药物。事实上,经方扶阳的核心是“扶中焦之阳”。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说法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暂且不论,“虚则太阴”就明确指出治虚要从太阴入手。太阴是诸虚之宗,也是扶阳的入手处,全身小至细胞,大至组织、器官、整体功能的衰弱均是太阴的不足。实现任何治疗目的,均需以从中焦获得能量为前提,故扶阳首先是扶中焦之阳。只有中焦脾胃吸收、运化机能被振奋起来,才有可能通过不同的引导,获得相应的治疗效果。

在药物的选择上,扶中焦之阳当以理中汤类(理中汤、砂半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建中汤类(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为首。

之所以补肾阳药不能等同于经方扶阳法,一方面,从表象上说后世使用的补肾阳药,张仲景几乎没有选用,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后世将肾阳的功能定位于生长、发育、生殖,这些功能决定了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性腺和生殖系统。在整体代谢机能衰退的情况下,对病理产物的排泄必然也是衰退的,此时振奋机体某一局部的功能,将使局部代谢产物增加且不能迅速排出,则自然会刺激机体引起炎症反应,从而迅速表现出上火的状态,即传统所说的“虚不受补”。此外,人体的机能分为三个层次,即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殖功能。最基本的层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存的生理功能。在能正常生存的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功能,即社会功能,因为个体的存在必须依赖于群体。在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就需要进一步满足人类自身繁衍的问题,即生殖机能。当机体功能整体衰退时,首先衰退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功能,再进一步严重,则导致维持自身生存的生理机能衰退。当这两种功能都衰退时,若贸然去激发第三层生殖机能,则必然导致前二者不能承受,从而使病情更加恶化。

6.经方扶阳派对清热药的认识:传统中医认为,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是针对阳实证的,但经方扶阳派不这么认为。经方扶阳派除认为石膏可以针对阳明病气分实热证之外,其他的清热药均以清除病理产物及代谢产物为主,试述如下:

石膏:①用于治疗阳明气分证,清除由于阳明病代谢亢进所生之热,同时使机体亢进的代谢功能恢复正常,如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②与解表药配伍,如麻杏石甘汤、白虎加桂枝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越婢汤等,可以起到发越水气,消除肿痛的作用。其机理是石膏能把组织间因热而将要凝聚的水液打散,再通过解表药打开的通路排出,这也是胡希恕所说“石膏有解凝的作用”的含义。③除烦止渴,心烦、口渴为石膏使用的两大主要症状,无论外感内伤,若此二证具备,均有使用石膏的机会,若素体虚寒者,可在扶阳的同时使用石膏,即寒热并用。

知母:①与石膏共用解热,如白虎汤;②能消除局部水液凝聚所形成的局部肿胀,如桂枝芍药知母汤;③此外,尚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精神亢奋的作用,如酸枣仁汤。

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茵陈等,可清除特定脏腑或组织间的病理产物,若为阴证,则需在扶阳药物振奋机能的同时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