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八、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408)

阴阳易病,传统上有两种观点:一种类似于房劳复,即伤寒初愈,因房劳而复发;另一种观点类似于性传播,即伤寒初愈,将病以性接触的方式传播给配偶。从字面理解,阴阳可喻男女,易则有交换之意,类似于第二种。但表现过程类似伤寒,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立即发病并表现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的疾病到底为何病尚不得而知。第一种情况,房劳复则较易理解,病人新瘥,气血津液未复,若经房劳,阴气大虚,阳气外泄,就会出现下虚上实,热气上冲的表现。身体重,少气,是房劳伤气,少腹里急,阴中拘挛,是腹壁津液不足,拘挛所致。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是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气外泄所致。这种情况,治疗上可考虑小建中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治疗,至于烧裈散,因报道有限,具体疗效不得而知。

关于房劳伤的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练武之人、修道之人都非常重视,但关于房劳伤元气的观点,东西方医学的认识却相距甚大。东方医学认为,房劳伤肾,肾藏精,房劳过度会损伤生殖之精,而生殖之精的损伤,会伤及肾精,进而损及肾脏之阴阳。而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脏阴阳受损,则五脏都受影响。所以中医病因学说中,把房劳作为诸劳损伤的重点。而西方医学则认为,精液不过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不会导致人体营养缺乏,所以不承认房劳伤肾的说法。

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房劳对身体的损害是有切身体验的,房劳过度可引起疲乏、早衰等表现。但对于另一部分人,则主张房劳无害,认为其有害是心理作用,而且确实可以见到一部分人房事频繁但身体健康,也获高寿。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情况呢?事实上,通过肌筋膜理论就很好理解,房劳所带来的损害,并不是由精液的损失造成的,而是在性行为过程中,精神亢奋及其所伴随的腰骶盆腹部肌肉筋膜的紧张、强制性收缩及拘挛,会导致下焦肌筋膜组织的拉伤、重构、挛缩及组织间液的重新分布,这种重新分布主要表现为下部的组织间液受到挤压后向头部分布增多,从而形成头重脚轻的现象。这些变化就会导致下部拘挛、上虚下实、阴虚阳亢,最后形成阴阳俱虚的结果,中医通过反复观察,形成了房劳致病的观点。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409)

大病差后,普遍的问题是胃气虽然已经初步恢复但尚弱,若劳累则更伤胃气,阳气不伸,水谷难化而生热,故用枳实栀子汤清透郁热,芳香以助化谷。若已经形成宿食,大便干结,可酌加大黄。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410)

本条是说伤寒愈后又发热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明显的表里证,那么便可用小柴胡汤和解退热。但本条主要说的是,伤寒复发,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前一条是说劳复为主的,用枳实栀子汤,而本条则分别用汗、下、和三种方法,示意伤寒复发,还是要随证治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411)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泽泻、栝蒌根、蜀漆(洗,去腥)、葶苈(熬)、商陆根(熬)、海藻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根据张仲景治疗水气病的思路,腰以上肿,当从汗解之,腰以下肿,当从下解之。大病差后,脾肾阳气消耗,水饮内停,故可能出现腰以下肿的现象。本方虽以利水为主,但处方特点是化痰散结,打通少阳、厥阴通路的药物比较多。本方中,有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的两味药物牡蛎和栝楼根。按常理,这二味药并非利水药,但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这两味药是治疗胁下痞硬的重要药物。可见,其打通痰水互结,对于微循环及淋巴通道的疏通作用比较强。因此,本方可用于治疗淋巴管堵塞引起的水肿及黏液性水肿。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412)

大病差后,喜唾,是脾虚不能运化津液而导致痰饮频生,故用理中丸,温中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本条指出,遇到痰多喜唾,无明显热象的患者,我们可以从脾治之,而治疗的主方,就是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413)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解后,指的是外感症状缓解后,虚羸少气,主要是指气短乏力之意,按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似乎应当用补气药。但患者气逆欲吐,就是指存在肺胃气逆的问题。本方与《金匮要略》中记载治疗火逆上气的麦门冬汤组方颇为接近,均擅长肃降肺胃之气。麦门冬汤以麦冬为主,与人参合用养肺卫之气阴而助其肃降之力,肺卫之气肃降则气逆可平,气逆便是火,气降则火亦降。但麦门冬汤主治肺卫气火上逆,右寸脉多浮长,按之无滑实之感。而竹叶石膏汤,以竹叶、石膏为主,可清肺卫之热而除烦,适合于右寸关脉浮长而滑者。一般来说,用石膏者,多适合于体内津液与热相搏者,故脉以浮滑为凭。若为沉滑脉,则是痰热互结已经形成,就要用到陷胸汤之类的方剂了。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414)

日暮加重,一般不是阳明腑实证就是气虚证。实证当需攻下,而纯为气虚的话,妥善调养,也会康复的。一般临床上,遇到上午精神,下午加重的情况,大多以气虚为主,加用黄芪之类,多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