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之法可动痼疾

(九)阳和之法可动痼疾

当患者久病虚寒,气化无力,或寒痰瘀血久凝经络,常规治法不易取效,或初服有效,久服则疗效停滞,难以收功时,可考虑使用阳和汤。本方源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方用于阴疽,疗效可靠。近年来研究表明,本方被广泛用于阳虚寒凝,痰瘀阻络的多种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的久咳痰喘、肺胀;肢体经络系统的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泌尿系结石、糖尿病神经病变;男科的阳痿早泄及各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仲景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为温中散寒解表的不二之选,但对于内伤久病,肾脏阴阳气血俱亏者,其培补之力尚有待加强。阳和汤实禀本方之意,以重用熟地一两大补先天精血,助以鹿角胶(若取软坚散结之性可用鹿角片)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血,且能促进男女性腺分泌。以甘草解毒,以炮姜温散下焦之寒凝,且擅入血分。白芥子散皮里膜外之痰,阴邪凝于络者可恢复其流通,其苛辣之性又可兴奋消化道黏膜,防重用熟地之滋腻。佐以麻黄、肉桂,麻黄通阳气无微而不至,可开通闭塞的微循环及细胞外间质-纤维系统,激活病变局部颓废的生机。诸药合用,为针对病灶的推陈致新之妙药,在攻克临床疑杂病时有不可替代之地位。

阳和汤使用经验:①勿随便减去其中药味,诸药相合,有相得益彰之妙,贸然减之,则疗效难以预期。这也是创立这首方剂者所反复告诫的。②剂量比例上,熟地黄30g,其余药物则在6g左右。鹿角胶在使用中可逐步加量至10g,但不宜用鹿茸代替,若治疗阴疽类疾病,甘草必须用生品。若不遵循此原则,虽然药味是本方,但实际上已经面目全非了。③方中麻黄、肉桂不是为了解表,而是为了开通微循环,故使用本方不要求有表证,无表证也不可将其减去,也不可以他药代替,其解表之效他药或有,其通阳之功则为麻桂独具。也无需加大剂量,麻黄加大剂量会有导致心悸不安、血压增高及增加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潴留的副作用,而6g以内则用之无害,百无禁忌。且解表药过量则致里虚,对阳虚患者颇为不宜。④原方虽强调不宜加减,但临床发现,减去药味则必然影响疗效,增加某些药物则可增加疗效,扩大适用范围,本人的经验是因熟地黄滋腻,鹿角胶有时气味臭秽,偶尔有恶心的副作用,加50g生姜则可避免此患。此外,我使用时,多以本方合用活络效灵丹再加黄芪(用生黄芪,不得用炙黄芪),必要时可加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