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36)

这条说的是结胸和脏结的区别。结胸是表邪入里,结在胸中,属于水热互结;脏结则是纯虚寒体质下的痰瘀互结,往往是器质性病变,有可能指西医学的内脏肿瘤,白滑苔理解为虚寒,虚寒不能攻,故难治。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结胸是表邪攻下过早,邪气与阳气一并内陷胸中形成的水热互结证。事实上,有些能引起胸膜发炎及胸腔积液的实热性病变,也可不经攻下而直接形成结胸,如结核性胸膜炎、胸膜间皮瘤等。这种情况下,虽然用过攻下,但攻下也不是形成结胸证的绝对因素。按之痛,是因为阳气与病邪主要集中在胸中,刺激局部所致,按之痛也说明是有实邪。寸脉浮,关脉沉这一条很重要。结胸等于是在胸部形成了阳气的阻隔带,那么上焦的阳气下不去,就会出现病理性亢奋,所以寸脉浮,这个时候若出现但头汗出,颈项强,也是可以理解的。关脉沉,一方面是水热内结,所以脉沉,沉表示结在里面,另一方面,上焦阳气下不去,中焦就会阳气不足,也是沉的原因。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脏结是在内脏虚寒的体质因素下,由于运行气血津液功能障碍而导致的阴性病理性物质凝结,此时也会有胸腹部按之痛的表现。缓慢而发的内伤病,正邪交争反应不强烈,故饮食如故。当然饮食如故也说明脏结的部位不在胃和食管,否则到晚期时进食也会困难。时时下利是虚寒的表现。寸脉浮,也是脏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下行所致。关脉小细沉紧,是痰饮瘀血内结的表现。这种情况,因阳虚而不能攻,只能采取慢慢温化的办法,所以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7)

这一条说明,脏结是虚寒体质上的内伤性痰饮瘀血凝结,所以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是因为阳虚,所以不可攻。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8)

病发于阳,主要是指有太阳表证。太阳表证应当用汗法,若是错误地采用了下法,就有可能导致表部阳气和病邪同时进入胸中而形成水热互结的结胸。病发于阴,是指发病之初是三阴病,有表证,但存在阳气的不足。阳气不足用下法,就会使中焦阳气更虚,表邪入里,遏制脾胃运化功能,水饮内生,从而形成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太阳病表邪未解,用下法会导致表邪入里而成结胸,所以说是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9)

结胸患者,胸中阻隔,导致阳气上下不通,颈项部经络阻滞,故项强如柔痉状。下之阳气通畅,则颈项可变柔和。因是结胸,所以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40)

结胸证,脉浮大,是阳气浮于表部,还没有完全结实,完全结实时应该沉紧。此时不可下,若用下法,阳气陷于里,则结胸更甚,故曰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41)

结胸证悉俱,病人烦躁,是有了阳气浮越,此时不可下,下之则阳气脱,不下则结胸证不解。进退两难,故曰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42)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太阳病,是说患者有太阳表证。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是指有表证;数则为热,是指体内某些部位有炎症反应;动则为痛,动脉指脉搏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的脉象,是体内有炎症刺激的同时,因疼痛导致脉管拘挛,从而形成局部跳突如豆的情况;数则为虚,是指病人存在胃中阳气亏虚,向外宣发阳气无力,有导致体表阳气向胸中内陷的趋势。数代表热,脉搏一般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同时数也可代表虚,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会代偿性地使心率加快。数则为虚也是对后文引起结胸原因的提示,即使用下法虚其胃气,导致表邪内陷所致。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患者发热恶寒,汗出显然是表未解,表未解而用下法,表邪内陷,与水饮结于胸中,阻滞气机,因而动数变迟。膈内拒痛是阳气内陷,正邪相争于胸中所致,胃中空虚是因下伤阳气所致。客气动膈,是指邪热扰动胸膈,阳气升降障碍,故短期烦躁,心中懊恼。实际上,发生结胸证时,胸腔因疼痛刺激发生限制性呼吸困难,这是短气的西医学原因。阳气内陷是下法所致,因存在胃中空虚的情况,下陷至胃脘,因而心下因硬。从这一点上看,结胸并不局限于胸部,也可弥漫至胃脘。

大陷胸汤,大黄泻下,芒硝清泄胸胃之热,甘遂攻逐胸中水饮。三药配合,可达到湿热俱清的效果。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若不结胸,小便不利,是表明阳气内陷后阻滞于少阳三焦,气机阻滞于胸胁,阳气不能降而上逆,故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水气阻滞,湿热互结,则蕴结而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43)

伤寒六七日,是表证应当自然缓解的阶段,此时出现里证的表现,攻里的机会就比较多。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均提示从胸部到心下痰热水饮互结严重,局部刺激症状明显,故用大陷胸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44)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本条通过热结在里和往来寒热两条主证,明确说明了大柴胡汤的主治是治疗少阳与阳明腑实证的合病。“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无大热指的是表无大热,前面提大柴胡汤,那么说明半表半里也无大热。结胸的部位就是胸腹,相对于表和半表半里,属于里部。虽然外无大热,但病变局部水饮凝结的地方,则不排除有炎症刺激导致的湿热。所以这种情况称为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是因为结胸阻滞气机,阳气不降而上逆所致。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45)

本条是结胸而偏燥热者。太阳病反复发汗再采用下法,导致胃中津液枯竭,而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提示内有燥屎且津液大亏。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提示不单有肠道燥屎的问题,还有腹膜系统的炎症或渗出物的刺激,故用大陷胸汤,攻下逐水。

本条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就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是腹膜刺激征,可见,大陷胸汤主要是针对胸腹膜病变的。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6)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病,是指痰热蕴结于胃脘部的一类病变。部位正在心下,因有痰热实邪,所以按之则痛,但尚未结实,故脉浮滑。用小陷胸汤,半夏化痰泄水,瓜蒌清化痰热,黄连清热燥湿。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147)

太阳病二三日,出现不能卧,但欲起,是属于强迫体位。因胸腹部位有形物质压迫或有疼痛性刺激,故说心下必结。

“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是说如果病人的脉象是微弱的,说明素体脾胃虚寒。虚寒证又出现心下结,就属于脏结之类。脏结本来是不可下的,但是此时用了下法。用了下法后下利反而停止了,说明这个本有寒分的人是经常下利的,这就是脏结的时时下利。那么利反而止了,说明是表邪内入化热与本有的水液凝结,阻滞了水液下行,所以利反止,那么就是结胸了。

“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利没有止,到第四日又下利了,这说明热没有与水结,水还是下行的,是表邪没有入里,表邪还在。伴有表邪的下利,就叫协热利。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8)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这是说太阳病本来应该解表反而用了下法,然机体的抗病能力强,表邪没有入里,所以不结胸。但出现了脉促,提示正气在努力上冲,防止表邪内陷,那么就有自解的机会。

脉浮者,必结胸也,是说若出现了寸脉浮、关脉沉的现象,是表邪内陷凝结于胸,阳气上逆的现象,所以说必结胸。

脉紧者,必咽痛,是表邪没有内陷到胸中而是凝结到了咽喉,在咽部寒热互结,所以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急,是表邪陷入少阳,导致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头痛未止,相当于太阳病欲解而未解的状态,即“脉浮细而嗜卧者。”

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紧,是下法导致脾胃虚寒而水饮凝结于胃,胃气不降,所以必欲呕。

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沉滑,是表热陷入胃肠,故协热利。

脉浮滑者,必下血,脉浮滑,是下法导致热邪陷入血脉,迫血妄行,血气妄行而浮越,故脉浮,热邪入血,故脉滑。

本条以脉言病,并非强调某种脉一定出现某种病,而是指出太阳病误下后可能出现各种变证,而不是只会导致结胸。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9)

文蛤汤方

文蛤、石膏各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病在阳是太阳表证,应当发汗,此时反而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用冷水降温,就会导致毛孔闭塞而热量无法散发,从而发热更甚,无汗而形成鸡皮疙瘩。意欲饮水,是热盛所致,反不渴者,是阳气内蕴形成水饮。本条是水热互结表不解,故当用文蛤汤解表清热,发越水气。越婢汤加杏仁,降气平喘,文蛤能够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水。文蛤散仅文蛤一味,无发表之力,恐非仲景本意。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是因水液阻滞三焦气化,小便不利,此时,单纯发表清热无效,应当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寒实结胸,无热证,用温下法,故用三物白散。但寒实结胸不同于脏结,脏结是阳气亏虚,时时下利,此时用三物白散也不太合适。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50)

太阳与少阳并病,是指太阳病未罢,又出现了少阳病。头痛项强是太阳病未解。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是少阳气机阻滞,同时伴有阳气上逆的表现。刺大椎、肺俞、肝俞,疏解太阳、少阳经气。太阳、少阳同时发病,因少阳存在阻滞,太阴又存在不足,所以用发汗法效果不好且伤津液,故不可发汗。发汗后津液虚,胃中形成燥屎,就会谵语。若脉弦,谵语不止,有可能是少阳热入血室,所以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151)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是太阳表证。经水适来是指太阳表证期间恰好来了月经,到了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是指表证已解。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指表证解了,但出现胸胁下满,是少阳证的表现,不发热、如结胸状、谵语,说明热邪进入了血分。因太阳病时来月经,血分是空虚的,热邪很容易进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把血分的热泄出来,所以刺期门。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如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52)

这一条说的是,妇人得了太阳中风证,到七八日本来要好了,但恰好赶上这时候月经没了,同时出现寒热往来的表现。月经断的原因是热入血室,血液凝结所致,不是正常的经期结束。血液凝结,阳气往来不畅,与瘀血搏结,所以往来寒热。用小柴胡汤疏通少阳之凝滞,就可以解决往来寒热的问题。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53)

妇人伤寒发热,恰好赶上来了月经,邪热随血室空虚进入血分,热灼血分,故谵语。昼日阳气外出,离开血分,所以昼日明了。夜间阳气入于阴分,所以谵语。因为病人还来着月经,且昼日明了说明阳气内陷不严重,还有外出之机,所以邪热有表解和随经血而泻的双重机会,故可以自愈。但前提是不能再去消耗胃气或伤耗太阳、少阳之阳气,否则造成阳虚内陷,就难以自愈了。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154)

伤寒六七日,是太阳病接近自愈的时候,此时反而出现支节烦疼即全身关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病的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的类似证。外证未去,是指表证还未解。这种情况下,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同时治疗太阳和少阳。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55)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伤寒五六日,正是太阳病可能传少阳柴胡证的阶段。已发汗而复下之,导致表阳、里阳都虚,邪气就凝结在半表半里胸胁的部位,因此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说明胸胁满阻滞气机的同时还阻滞了水液下行,比小柴胡汤对水液运行的阻滞要严重。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渴是津液阻于胁下不能循环;不呕是胃脘无水饮停聚;但头汗出是少阳阻滞,阳气不能循环而上逆;往来寒热是少阳不解;心烦是少阳之热上扰心包。

对于本证的治疗,关键是解除阳气和水液上下的阻隔,平息阳气的上逆。方中柴胡疏解少阳,解除胸胁张力增高引起的胸胁满;生牡蛎破胸胁之微结而畅通津液之通路;天花粉破痰热之结而润燥;黄芩清少阳之热;桂枝降水气之逆,令津液得下而解除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干姜、甘草补中焦而促进脾胃运化。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使用范围很广,凡是由于胁下少阳阻隔,上焦有热,脾胃有寒的情况均可使用。临床中可用于肝胆胰腺疾病、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汗、低热等多种疾病。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56)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伤寒五六日,是太阳传入少阳的时间。头汗出提示存在阻隔上下阳气的病理性改变,微恶寒是表未解,手足冷是阳气内郁不能透达于表,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提示了病理改变的性质和病位,即存在胃气不降。脉细,是脾胃功能衰弱,运化障碍,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水谷传导缓慢。必有表复有里也,说的正是表未解的同时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胃气不降的问题。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沉代表病在里,汗出是阳气上冲,是阳微结的表现。如果是纯粹的阴寒内结,阳气不足就不会上冲,也就不会汗出。故这种情况是阳气结在少阳,故说是半在里半在外。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一条里,前面提到脉细,又说到脉沉,又说到脉沉紧,总之就是沉细紧脉。沉细紧脉一般来说是少阴病,但这个情况是还有但头汗出,提示是阳气郁结,而不是阳气不足,故不得为少阴病,用小柴胡汤也提示了这一点。若小柴胡汤不愈,是少阴已解而阳明未解,所以要用攻下的方法,即调胃承气汤等。

本方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本条使我们知道,少阳病也可有脉细沉紧,恶寒,手足寒等四逆的情况。但头汗出暴露了本质,是阳气被郁,为少阳病。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57)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掰),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是说有小柴胡汤证,没有用小柴胡汤,而是用了其他药物攻下。病人的柴胡证没有变化,就可以再给予小柴胡汤。因为下后柴胡证仍在,所以不为逆,但毕竟下后半表半里的阳气有一定程度的内陷,所以再解时反应比较大,因而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误下之后,柴胡证已经发生变化,形成了结胸证,此时就需要用大陷胸汤了。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痞是自己感觉心下胀满、痞塞不通,但没有压痛。这一方面是因为下法导致了胃气虚,另一方面是由于表邪入里,最终结果是虚湿热互结。

对于这种虚湿热互结于心下的情况,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其基本原理就是辛开苦降。辛开,是指用辛温的药物宣散入里之湿,苦降是指用苦寒的药物降入里之热。在此基础上再用甘补之法振奋脾胃功能,促进运化。因为痞证是病发于阴而下之所致,存在脾胃阳气的不足。作为辛开苦降的典型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以干姜、半夏辛散,黄芩、黄连苦降,人参、甘草、大栆扶正健脾促进运化,在临床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8)

太阳病未罢,少阳病又起,为太阳少阳并病。太少并病,当太少双解,可辨证选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类。但凡有少阳病,均有太阴的不足,换句话说,太阴不足是形成少阳病的主要内因。太阳少阳并病,太阴不足,反予下法,太阳少阳之邪入里,故成结胸。邪结心下,故心下硬。太阴本虚,下之气陷,故下利不止。湿热结于上,中气陷于下,脾胃不运化,故水浆不入。结胸在中,阳气不得上下,热扰心膈,故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9)

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本应当用麻黄汤发汗,反而采用了下法,致阳气陷于中焦,影响运化,则作心下痞。痞和结胸不通,主要是脾胃本身运化功能的障碍,有形的实邪不明显,故按之自濡,濡即无抵抗感,故称之为气痞。所谓气痞,即气机运化不畅所致之痞。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60)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味苦寒),大戟(味苦寒),大枣十枚(擘,甘温)。

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本条所讲的下利呕逆,并非太阴病脾阳虚的下利呕逆,否则不可用攻下法,也不一定要先解表,而是要先救其里,宜四逆汤。下利止,胃气复,方可解表。本条的下利呕逆,是实证,是胸胁及心下有水饮停聚(悬饮),从而形成的下利呕逆,这种下利呕逆虽然表面上有下利,但治疗上仍然需要用攻逐水饮法,而不能单用温中健脾法。但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表证,则应该先解表,若不先解表,攻下后表部的阳气陷于里,反而会形成结胸或痞之类疾病。

“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这一系列的症状,均是悬饮阻于胸胁所致的一系列反应。蛰蛰汗出,发作有时,是饮邪阻于胸胁,影响呼吸运动,用力呼吸所致。头痛是胸胁水邪阻滞,气机上逆所致。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是饮邪导致局部张力增加所致。干呕是阴邪刺激胃上口所致,短气是悬饮阻滞,气机不降所致。汗出不恶寒是表已解,但存在里证的持续刺激,故称为表解里未和。

十枣汤攻逐水饮,是治疗悬饮的主方。芫花、甘遂、大戟是峻下逐水药,大枣在这里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缓和药性及解毒作用,缓解其余三药的毒性。二是缓解悬饮产生张力的刺激作用,大枣能缓解水液停聚产生张力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img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61)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太阳病本就发热恶寒,“遂”字之后的发热恶寒和太阳病本身的发热恶寒病机上有了变化。恶寒是发汗后伤阳,阳气虚对体表失于温煦所致,发热表明表证未解。

“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是医见发热不去,以为是里实证,所以又用下法,结果表邪入里,结于心下,故心下痞。发汗则表虚,下之则里虚,故称表里俱虚,汗下导致阳气阴液俱损,故称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img者,难治。”无阳则阴独,这里的阳泛指阳气、阴液,而这里的阴,则是指病邪。这句话是指汗下伤耗阳气、阴液,体液代偿性重新分布,向心下集中,而胃阳又大伤,不能运化代偿而来的体液,体液化为水湿,故心下痞,此为阴。复加烧针,则阳气进一步外泄,而火邪则循经内扰,因而胸烦。面色青黄是火邪伤及肌肉筋骨所致,肤img是津液大亏不能养筋所致。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色微黄,是胃气尚存,肝脏真脏脉未现,手足温是阳气尚存,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62)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是指心下痞塞不通的胀满之感,按之濡,是指局部按之无抵抗,说明没有有形的物质积聚,通过这一点可以与大小结胸病鉴别。本条的结胸,纯为火气上逆,故其脉浮而滑,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下除痞。

调胃承气汤也清胃热,但治疗气逆而痞,则以黄连为主。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63)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本条之心下痞,仍然是指胃热上逆导致的热痞。而恶寒汗出,是在表的阳气不足,即胃中有热且气逆,而表部的阳气不足。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64)

本条是鉴别热痞与水痞。泻心汤的痞是热痞,不存在小便不利,有关脉浮、心下濡等表现。而水痞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等表现,故用五苓散。

本条再一次说明,误汗、误下并不是只产生一种结局,具体产生什么变证,还是要根据实际表现综合判断。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65)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阳气津液损失过多,胃黏膜血循环变差,消化液和蠕动能力均不足,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是胃蠕动减慢。干噫,食臭是指嗳气,其中充满未消化的酸腐味,是肠胃中消化液不足。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是小肠对水液吸收功能产生障碍,小肠积液所致。治疗上,以改善胃肠功能为主。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治疗心下痞硬;生姜含挥发油可刺激胃肠血液循环,振奋胃肠机能,从而去水气、助消化,可治疗消化不良以及肠道水液增加所致的嗳腐吞酸、肠鸣下利。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66)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伤寒中风本应发汗,而反下之,表邪入里,里气下陷,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是下法损失胃肠阳气,肠胃消化功能障碍,水液吸收障碍形成肠道积液所致。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一方面是下伤阳气,胃肠蠕动障碍;另一方面是有气机上逆扰心(胃气下陷后的体液反射性上逆所致)。这种气机上逆扰心,是泻心汤类方用黄芩、黄连的主要根据。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心下痞本来就是气陷,再下之气更陷而火更逆,故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这几句话是关键,非结热,也就是非热结的意思,就是说里面没有燥屎内结,所以不能下。胃中虚,客气上逆,是病机的关键,是指下法损失胃中津液后,身体下部的体液要向上运动补充,其趋势是上逆的,这一逆,加重了心下的痞满,因为胃气以下降为顺。

治疗上,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除痞满的同时,加大甘草用量,可缓解气机上逆之急迫,用以解除心烦不得安。

后人常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因口疮离不开湿热、心火,与本方相对应故。另外,甘草有类糖皮质激素作用,能抗炎,也是本方用于口疮有效的原因。本方用于口疮时,甘草用量可加大。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67)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伤寒服汤药,一般来说,根据《伤寒论》的惯例,如果服汤药泻下,一般是用苦寒泻下,若是用丸药泻下,一般是热性的巴豆类泻下药。二者产生的结局也不同,苦寒泻下产生的一般是阳虚下利。热药泻下,一般是下利伴内热。本条应该是形成了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证,所以通常来说,用泻心汤是对证的。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服泻心汤,下利已经见效,但可能心下痞还没有完全好,所以医生又用其他药物泻下,结果直接造成了下利不止、滑脱不禁。理中汤是专门治疗太阴病的腹满吐利,主要作用是温中健脾,可服了理中汤以后下利更严重。为什么更严重,仲景给出的理由是由于一再泻下,造成了下焦的滑脱不禁,需要用固涩的方法来治,理中汤仅仅是运化脾胃机能,但没有固脱的作用,所以不见效。那么固涩下焦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其中的两种药都是肠黏膜保护药,类似于西药的双八面体蒙脱石散。赤石脂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能吸着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局部保护作用,并对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禹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有抑制肠蠕动的作用。本条服理中汤后利益甚的原因,各家均无论述,我考虑其原因应当是反复用下法刺激肠胃后,肠道处于炎症状态,此时再用有刺激性的理中汤就会暂时性地引起下利加重。此时,用具有黏膜保护和吸附毒素作用的赤石脂和降低胃肠蠕动的禹余粮,就能起到治标止泻的作用。

“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用了赤石脂禹余粮丸,下利不止,就要考虑减少肠道水分的方法,故采用了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本条提供了一个治标的方法,就是用赤石脂禹余粮丸,用收敛、吸附、抑制肠蠕动的方法来止泻救急。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68)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伤寒吐下发汗,均为伤津液、阳气的重要原因。病人阳气伤而形成虚性亢奋,故虚烦而脉微。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八九日,是指汗吐下后又过了八九日,在此过程中,体液重新分布,出现了下焦津液阳气的上逆,气逆于心下则痞硬,气冲于胁下则胁下痛,气上冲咽喉则发作欲死,上冲脑髓则眩冒。逆气冲击经脉神经则经脉动惕。所有的情况,均是中阳虚而水气上冲所致。提示津液不能发挥荣养作用,反而化为水湿上逆。久之筋脉失于荣养则变为痿。

本证应当从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中求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9)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但心下痞硬。本条与前条不同,前条是先吐下,可能造成表邪入里,再发汗则阴阳俱虚。而此条是先发汗表已解,再用吐下则主要是伤胃阳,表邪入里的情况不明显。所以这里的心下痞硬,主要还是脾胃虚运化减弱,胃气力弱不能下降所致。故病人仅仅有心下痞硬的人参证,嗳气的生姜证。加用旋覆花、代赭石降肝胃之气,则能使胃气恢复,以下降为顺。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70)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是指特定情况下而言,并非任何情况下后均不可用桂枝汤,表证仍在时就可以。只有在已经发生变证,不存在表解的可能时才不可用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提示表邪入里,集于肺部,因炎症刺激而喘、汗出。无大热并不是指病人不发烧,这里是指无表热。另一方面,汗出本身也有退热的效果。麻杏甘石汤的分析,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71)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则里气下陷而下利,表仍未解,故成为协热利。心下痞硬是里气已伤,表邪入里,邪正互搏的情况。用桂枝解表,用理中汤补中,是一种表里双解的治法。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72)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则中焦脾胃阳气大伤,胃阳虚运化无力,水液内生,故心下痞。病人恶寒是表未解,应当先解表。若先攻痞,则表气内陷,痞结更甚,而表也不解。解表用桂枝汤,是因中阳已伤,必须用带有补中作用的桂枝汤扶正而解表。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提示痞为热痞,故用清下之法。若是虚痞类的旋覆代赭汤、理中汤证,则也可先治痞。故文中用了一个“攻”字,提示不可先用攻下的方法治痞。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7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提示病不在表,那么发热的病位就有可能在里。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提示病位在胃肠,是胃肠有积热、感染而导致的心下痞硬。有呕吐,病在心下,病位较高,所以用大柴胡汤从半表半里而解,而不用大承气汤。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74)

病如桂枝证,是指有恶风,发热等表现。头不痛,项不强,说明无表证,寸脉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提示病在胸中。而项不强又提示不是悬饮或少阳病。故判断为胸中有寒饮,用吐法。

本病实际上是发作性的哮喘,或急性咽喉炎之类。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175)

这里胁下的痞,不是指痞塞不通的主观感觉,而是指能触及的有形痞块,实际上就是肝脾肿大。从连在脐旁推断,则脾肿大的可能性更大,因中重度脾肿大时,可达到或超过脐水平。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是肿大的脾牵扯筋膜,压迫脏器所产生的反应。本病和结胸不同,是纯粹的内脏疾病,故叫脏结,预后不佳。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6)

本证是伤寒采用了吐下的方法,表证已解,但发热不退,故称热结在里。这里的热结在里,仅指气分热盛,不含有燥屎的因素。热结在里,里热外达,故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毛孔开放,气虚卫外不固,则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均是内热导致代谢加快,水分快速丢失所致。

白虎加人参汤,是在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热的基础上,加人参补充营血的空虚,增加津液,从而加强白虎汤的退热能力。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7)

伤寒,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也就是没有表证的意思,此外,本条方证主要是气津两亏为主,内热不甚,所以里热也不盛。口燥渴是津亏,心烦是内热扰动,背微恶寒是气虚失于卫外。白虎加人参汤,主要是用石膏止渴除烦,这是石膏的主要药证,加人参养营生津。

受本条文启发,后世多有将白虎加人参汤用于以口渴心烦为主的2型糖尿病中。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8)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这个类似大青龙汤证,脉缓是有热,无汗是有表证。所以说表不解应当发汗,而不可用白虎汤。渴欲饮水是热盛伤津,无表证说明表已解,此时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加不加人参,取决于津伤的严重程度。若出现无表证而恶风,脉大而空,口渴严重等表现,就要加人参。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9)

太阳少阳并病,应当有太阳病的一系列表现,在此基础上,心下硬是少阳胸胁之邪形成的张力影响胃脘所致,颈项强是少阳经脉不利,眩是少阳之气上逆。以大椎、肺俞解太阳之邪,肝俞解少阳之邪。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80)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本条方证,是一个与大柴胡汤证相反的病证。二者均为少阳之热已经影响到阳明,但大柴胡汤证是导致了阳明燥结,而黄芩汤证则是少阳之热疏泄到阳明引起了阳明下利。

黄芩汤以黄芩清少阳之热,降少阳之逆而使其不犯阳明,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芍药缓解平滑肌痉挛,舒张腹部表里结构而减轻热邪攻冲之痛。同时扩张静脉和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大枣、甘草缓急而止痛。

本条之所以不用柴胡,是因为少阳病引起的胁下腹膜张力增高的趋势,已经可以通过下利丢失津液而缓解。不用黄连,是因为本病虽是热利,但热主要来自少阳,而不是阳明本身的热。

本方证言太阳少阳并病,之所以没有用治疗太阳的药物,是因为病人泻下时,少阳之邪趋里,再从表解已经缺乏力量。相反用芍药,在补充微循环血液的同时,也为表证自解创造了条件。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81)

黄连汤方

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这是泛指伤寒病,并不特指太阳表实证。胸中有热,是指胸中有郁热。胃中有邪气,是指胃中有寒饮之邪。腹中痛是胃中有邪气,有寒饮所致,欲呕吐,是胸胃之热上逆所致。本证总的病机,是上热而下有寒饮。

本方的组成,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本方以桂枝散胸中之热,令其陷入胸中之邪热还从太阳而解,加黄连清心胸之热,与半夏共同清热降逆而止呕。半夏、干姜化胃中之寒饮,人参、大枣扶正补虚。

本方证胸中有热且呕,有从表而出之机,故用桂枝。腹中有寒,故去黄芩,以免伤中阳而不利于化寒饮。余皆同半夏泻心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182)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83)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伤寒七日过经,八九日不解,必有原因。风湿相搏,则缠绵难愈,此为八九日不解之因。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为风为湿困,化热而郁于湿中之象。不能自转侧,指身体运动困难,为湿困之象。不呕是邪未传少阳半表半里,不渴是里未化热。脉浮虚,是表虚之征,涩是湿阻阳气。

桂枝附子汤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本证为湿阻阳气,表阳不足,故用桂枝、附子宣通表阳,附子逐表之湿。芍药收敛,不利于湿气去除,故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气化,能降逆气,有利尿的作用。大便硬,小便自利,类似于脾约之证,是气化太过,故去桂枝。白术含油润之性,可通便,故用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本方实则为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总体特性为助中焦阳气,祛在表寒湿。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83)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本条言风湿相搏的一系列肢体症状。与上一条相比,本条寒性收引的表现较为明显。“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阳气虚,卫外不固则汗出,恶风不欲去衣,阳虚水湿不运,水饮内生,则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用白术、附子扶阳去湿,桂枝通阳降逆利尿,甘草缓急治疗短气。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84)

伤寒脉浮滑,浮是有表证,有热。滑是里有水液与热相搏。所谓里有寒,实际上是指有多余的津液与热相搏。故用白虎汤,石膏辛甘寒,清热同时能发越水气,既可清表之热,又可发里之水。知母清热,善于消除局部因热而起的肿胀。粳米能增加石膏的吸收,甘草能补充血容量。

本条各家注解均以里有寒为误,认为里有寒不能用白虎汤。但这里的寒,是指水饮,水饮与热相搏,必须用石膏。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85)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是血循环不足,表邪内攻,侵犯其虚,心脏功能不足以代偿,而出现的心悸伴心律失常。

伤寒表邪直接侵犯心脏,引起心律失常伴心悸,说明血循环系统本身功能的脆弱。本方以甘草缓急,补充血容量,心悸本身也是一种急迫的表现,故以炙甘草为主。人参养营分,即血中之津液,大枣、阿胶养血分,用来补充血虚不足。生地黄、麦冬养阴,抑制心脏的虚性亢奋,以治疗心悸。桂枝宣通心阳,增加血液搏出,降逆气,减少心脏负担,增加心脏活力,降逆气的作用,可以用来缓解心悸急迫。麻子仁润肠通便,防止便秘加重心律失常,同时滋润津液之枯燥,加强养营救心的作用。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86)

本条描述了几种从脉搏反映出来的心律失常。脉按之来缓,是指基础脉率偏慢。而时一止复来者是指在基础脉律偏慢的前提下,脉搏有停顿。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是指脉搏有停顿,同时有代偿性的提前搏动。总体上,就是在脉律较慢的基础上有早搏出现,早搏之后有代偿性的间歇,见于各种早搏。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这种脉象是脉搏有间歇,但没有代偿性的提前搏动,属于漏搏。见于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本条提到的结代脉均属阴也,是指这些脉象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在基础心率较慢的前提下出现的,均存在虚寒不足或阴寒性病理产物阻滞。

“得此脉者,必难治。”一方面说明,有这些脉象的患者,一般都是器质性心脏病,治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心律失常本身纠正起来也比较困难。

按照西医学的说法,永久性房颤很难恢复,也说明得此脉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