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量效增效法
量效增效法是经方扶阳派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疗急难重症取效的关键,纵然辨证选药毫无问题,若不遵循量效增效法,也无法取得经方扶阳法卓越的效果。
所谓量效增效法,是指经方扶阳法处方已经完成,确定剂量时必须根据每一味药的用药目的,结合病情轻重以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疗效。即张仲景所说“药与病尽合,乃服之”。由于确定剂量需遵循药物的量效曲线,而不是以原方原量或所谓的临床常用量为准,合适的用量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故称之为量效增效法。
如附子是三阴病主药,有兴奋细胞机能及缓解筋膜、血管功能低下所致痉挛的作用,对应的脉象为沉、细、弱。但在确定具体使用剂量时,则必须依据病情而定,若用量过少,则不能兴奋全身循环机能,局部组织兴奋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反而出现热象,若用到足量,全身机能得到兴奋,机体排泄代谢产物的功能同时增加,反而不容易上火。且若按常规剂量(10g以内),用于辅助治疗略有阳虚的太阳病尚可能获效,若治疗真正的少阴病,则剂量明显不足。一般来说,附子起始量用到30g以上方可使阴寒之脉象短期内得到改善,若对于沉寒疴冷,则需逐步加量,有时甚至到100g左右,方能使脉象迅速改善的同时病情也得到改观。再比如桂枝,常规量是10g左右,若用于太阳表虚证或辅助麻黄治疗太阳表实证,此剂量尚可。若要迅速增加心阳,增强血液向外的推进力,抑制下焦阴寒上逆,则剂量起码要增加到15g以上甚至还需再加大。芍药用于表证,常规10g左右的剂量尚可,若用于缓急止痛,用于芍药甘草汤或附子甘草汤中,常常需用到30g~60g以上方有显效,此时甘草用量也需相应增加。甘草通常是调和诸药起到佐使的作用,若与大量附子同用时,甘草、干姜用量均需增加到30g左右,可有明显解附子毒的作用。再如干姜用于回阳救逆,生姜与大量滋阴药同用防止腻胃时,30~60g方可得到理想的效果。再如白术,若右尺脉沉弱,用10g左右的白术往往很难起到迅速恢复脾脏功能的作用,根据病情用到30~60g,乃至90g时疗效方为明显。麦冬降逆气,百合安神,大量使用可获得良好的抑制虚性亢奋的作用,量少则无功,多需使用到60g以上,此时需配伍50g以上的生姜方可运化其阴柔。熟地黄用于左尺脉沉弱,填补肾精时,也需用到100g以上的大量,同样需大量生姜运化。再如细辛,此药散寒解痉止痛,对治疗少阴、太阳均有良效,脉沉而紧时多要用到,但若拘泥于细辛不过钱,则很难获效,临床中多需用到10g左右。再如吴茱萸,降逆散寒之功较好,同时也是温散肝经之寒,治疗左关脉沉紧的要药,但若仅限于常用量5g以下,则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逐步加量到30g左右,效果才明显。
综上所述,经方扶阳派不局限于药典、教材之常用量,根据病情需要及脉象变化灵活增减剂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