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76)
少阳病,是指病位在表里之间,即俗称的半表半里。根据经方扶阳派的三层表里结构,表部为循环系统,里部为有功能的体细胞即消化系统,体细胞与循环系统之间的间质-纤维网络系统为半表半里,也包括胸腹膜系统及循行于其中的淋巴系统。该部发生病变的特点是:①范围广大,除了表、里之外,均属半表半里,范围最广。②病灶可以很局限,故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因为半表半里部主要是筋膜、细胞间质及纤维系统,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构丰富,所以病灶可以很局限。故在不同的部位,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③半表半里的阳证,最容易表现为头部孔窍的热证。因半表半里非属表里,但孔窍相通,故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代表筋膜系统的阳性病变。若筋膜系统发生阴性病变,则为厥阴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77)
少阳中风,指的是半表半里部有热的同时,又发生了中风证。半表半里有热,在表部发生中风,则病从热化,孔窍之热更重,而出现两耳无所闻、目赤。半表半里胸膜之热内犯胸膈,则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是因为少阳病属于火郁,火郁发之,当从少阳而和。少阳病之所以发生,也与脾胃阳气不足,向外抗邪无力有关,若用吐下法损伤脾胃阳气,则半表半里之热顺势内入,逆传心包则悸而惊。
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证,可以用和解兼攻里法,不在此例。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278)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脉弦属少阳,细是兼有脾胃气血虚。头痛发热,是少阳之热循肌筋膜上攻。此为小柴胡汤证,不可发汗,因本身就存在脾胃气血不足,发汗则脾胃津液更虚,容易形成肠中燥屎,则会谵语,所以说谵语的原因是“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内热上攻,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79)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原因是脾胃阳气不足,即所谓“血弱气尽”。胸腹膜系统是少阳的重要部位,胸胁苦满也是柴胡类方证的主证之一。正邪交争于胸胁,筋膜肿胀,向脾胃(里部)辐射则干呕不能食;向血循环(表部)系统辐射则往来寒热。未吐下时,病情还没有发生变证,脉沉紧则说明半表半里部存在气血水的凝结,小柴胡汤打开胸腹膜病灶,故可用。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80)
本条是说,小柴胡汤证经过误治,若原来的柴胡汤证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就属于坏病,要根据情况,选用其他的方剂来救治。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81)
但凡三阳合病,均为热邪弥漫,全身气机升降出入阻滞。脉浮大,上关上,提示阳气亢盛,充斥表里,熏蒸头目因而欲眠。目合则阳气内潜,与血相搏,蒸血而为汗。治疗上,应当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为主。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82)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而躁烦,这里的阳去入阴有两重含义。一是表证入里,在《伤寒论》中,大热通常指表热。表热入里,形成燥屎,就会无大热而躁烦。形成结胸时,也会无大热而躁烦。二是阳证变阴证,热轻而里寒生,形成四逆汤类的躁烦。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83)
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均以虚寒为主,脾胃功能多受影响,若病人能食而不呕,则为三阴不受邪。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84)
脉小为病退,少阳病脉小,提示半表半里之邪已衰减,故称为欲已。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85)
少阳病,是阳气运行之道路郁结,必须得升发之气方可缓解。而寅卯时属木,禀肝气升发,故此时而解,若辰时则属土,脾气旺,木得土气,犹小柴胡汤得生姜、甘草、人参、大枣,故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