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188)

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的三种病理类型,并不是指由这三种病转归为阳明病因而得名。太阳阳明,是指气化太过,即水液转输速度太快,津液进入大肠者少,从小便排出者多,从而出现小便自利的习惯性便秘,称之为脾约。太阳阳明,肠胃中无积热,病在气化太快。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189)

正阳阳明,是指肠胃中本来有实热,进一步结成燥屎的情况。正阳阳明,内热和燥屎互结,容易形成中毒而出现谵语潮热,是三种阳明病中最重者。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烦躁实,大便难是也。(190)

少阳阳明,是指胃中本无燥屎,但因为胃阳素旺,发汗、利小便等治法后,胃中津液减少,肠内容物燥化,因而出现内热烦躁、大便难。此型内实热较太阳阳明重,但较正阳阳明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91)

这一句即俗称的阳明病提纲。胃家实是阳明病的总特征,无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均有胃家实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胃家实,即肠内容物干燥、大便干,严重时燥屎与内热互结,会形成痞满燥实及潮热、谵语等表现。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92)

这一段,说的是阳明病的病因。实际上更类似于前面说的少阳阳明。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93)

所谓外证,是相对于腹证而言。阳明病的胃家实是指痞满燥实等有燥屎的表现,实际上是阳明病腹证。阳明病外证,是除腹证外的表现。一种情况是胃中尚未结实,仅仅有气分热的表现,如白虎汤气分证,即所谓四大症:身大热、口大渴、面大赤、脉洪大。另一种情况是,有燥屎的同时,在外表现的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提示表证已罢,反恶热提示气分有实热。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94)

这一条说的是有胃家实的基础,但病初起时表现为不发热而恶寒。但既然有胃家实,那么随着内热的积累,阳气会自动从内而透出,就不再恶寒反而会出现恶热了。这一条实际上是在胃家实体质的基础上,又有了轻微的表证。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95)

这一条,是讲恶寒一日自罢的原因。张仲景用了五行学说去解释。实际上,简单说,就是因为胃阳充足而表证轻,随着胃阳向外蒸腾,轻微的表证自然就自解了。而文中强调的“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则又提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只要守住阳明胃气,那么所有的疾病就都能自愈,最后再一清阳明之热就好了。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196)

前面说的都是太阳病发汗太多,导致胃中干燥,因而转为阳明病。但这一条说的则是太阳病发汗不到位,表郁之阳没有透出,反而向内转移,煎灼胃中津液而转为了阳明病。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97)

这是说太阳病转为阳明病的表现。太阳病本来恶寒发热无汗,但伴有呕不能食,说明胃内有实热积滞。实热积滞不断刺激胃阳,胃阳更旺,则从表透出,就表现为反汗出濈濈然了。汗出表解,而胃中燥屎、实热仍在,就说明转属阳明了。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8)

这是说阳明病的典型脉象,脉大是内热刺激、外周血容量增加所致。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99)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说的是太阳病有向太阴病传变的趋势时的表现。脉浮是太阳病,缓是表证渐减、里热渐生,胃阳略有不足的表现。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脾胃阳气足则传为阳明病,脾胃阳气虚则容易向太阴传变。本条是脾胃阳气虚,所以脉缓。但手足自温,说明表热仍在,且表热与里虚同时作用,就会导致表热陷入里虚产生的湿中,表热内陷,蒸动里湿,就会出现手足自温。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表热与里虚寒互蒸,湿透于表,就会发黄。但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表热入里,刺激胃阳气化,小便又增多,那么就不会发黄,因为湿从小便而去。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湿从小便去了,正气也被刺激起来,热还在,就会逐渐煎熬胃中津液,形成燥屎而大便硬,就又变成阳明病。

这一条说的是本身脾虚寒,有湿,还有表证,在传变的过程中,如果表证入里化热,但不能化掉里虚寒,不能激发胃本身的阳气时,就是小便不利、太阴发黄。若激发阳气,里湿从小便而出,就不会发黄。若津液又燥化,大便干,则转为阳明病。

这一条也提示,病情的转变趋势与胃阳的变化有关。同时也提示,不但药物能激发脾胃阳气,病邪本身,在某种情况下也能激发脾胃阳气。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200)

这一条说的是太阳病出现向阳明病传变的趋势时的早期表现。濈(jí),密集貌,是指密集不断的汗出,虽然微汗,但是一种持续出汗的状态。太阳病汗出身凉,不是持续出汗,阳明病由于胃中有燥屎,刺激阳气外越,所以会濈然汗出。因此,这是太阳病出现向阳明病转变的趋势。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201)

这一条说的是在阳明病气分热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发热恶寒脉浮紧的太阳表证。因为有阳明气分热,所以口苦咽干。腹满微喘是气分之热已经影响到阳明胃气的升降。因为表未解,所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本条的治法,说不可下,是指表未解时不可下,但没有说整个病程中不可下,只是下不能太早。表未解时,应当用解表清热法,如大青龙汤。表解后,有里实证,再用下法。

表未解而下之,因里未完全成实,表邪入里,太阴反虚,热邪下陷,影响气化,就会出现腹满、小便难。这又有向太阴发黄转变的趋势了。既有热,又有胃气下陷,就会湿热相搏,因而小便难、发黄。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202)

这条是区别阳明病寒热的方法。有外感的表现,同时食欲亢进、大便秘结、舌红、脉有力,就说明除了外感外,还有阳明内热,这就是阳明中风,下一步就会向阳明气分证发展。若是病人有外感,但没有食欲、舌苔白滑、大便不通,就是阳明经直接受了寒邪,影响了脾胃的运化。治疗上,辛温解表的同时,可以用吴茱萸汤散阳明之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203)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是阳明经为寒邪所伤,胃阳不足,气化不利,水谷不别,因而小便不利。本条实际上是阳明病的寒证,不是胃家实热的阳明病。有大便不通,但属于脾胃受寒运化不利的不通,不是实热结滞,所以大便初硬后溏。之所以初硬后溏,是因为大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水液被大肠吸收,所以初硬,但脾胃阳气本来是不足的,不能吸收水谷,所以后溏。

“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手足濈然汗出,这与阳明热实、内热刺激引起的手足汗出不同,这是属于脾胃阳气不足,内又有寒凝,寒邪逼迫津液外泄,同时阳气不固所致。所谓固瘕,一指大便初硬后溏,一指久泄不愈,但这种情况多虚实夹杂,既有阴寒内凝,又有脾胃阳虚。治疗上当去寒积,温脾阳,如温脾汤。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204)

本条说的是外感伤寒自愈的一种情况。阳明病这里指的是一种胃阳素旺的体质。胃阳素旺,则阳气蓄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将表邪驱逐出体外。这一条最后提到脉紧,说明是有表邪的。病人欲食,提示胃阳旺,欲食则气化强,小便也应利,但是,这时出现了小便不利而大便自调,说明津液、阳气开始向体表布散,但体表寒凝水结,与阳气相争,则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这些都是阳气驱逐体表寒湿时出现的反应。水不胜谷气,就是说的表寒被阳气驱逐的现象,与汗共并即邪随汗解,脉紧则愈指表寒已解。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205)

阳明病,阳气本身就是胃家实,所以缓解必然是在阳气最少的时候。下午阳气渐虚,故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206)

阳明病,不能食,是阳明中寒。阳明中寒,是脾胃虚寒,复感寒邪。此时,再用清热泻下的方法称为攻其热。寒以寒治,则胃气大伤,胃气大伤,不能肃降,寒气上逆,则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207)

阳明病脉迟,是胃阳虚,胃阳虚不能运化,则不能多吃,吃多了就微烦头眩。微烦头眩是胃气不能承受食物,形成虚热,不能肃降而上逆所致。小便难是胃阳不足,气化不利所致。气化不利,水湿不行,则发黄而作谷疸。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谷疸是虚寒,寒湿为本,热不过是脾胃运化水谷无力后形成的虚热。胀是虚寒腹满,下之虚寒更甚,所以腹满如故。脉迟,代表脾胃虚寒。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208)

阳明病多汗,是因为燥屎在肠胃中刺激所致。多汗到一定程度,不但胃肠中津液枯竭,肌表的津液也枯竭,此时想出汗也没有,身上只是干痒而无汗,就是后面说的,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209)

阳明病应当多汗,因为无论是气分证还是腑实证,均有内热,无表证,所以均有汗出多的表现。反无汗,而小便利,无汗是阳气达表困难,小便利是内热足、气化强,内热不能达表,必然是上攻,所以出现呕而咳。手足厥也是阳气不能达表,不过更严重了,内热上攻也就更加严重,就会头痛。不呕不咳,则气不上逆,手足不厥,则阳气外达,阳气外达而不上逆,则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210)

阳明病头眩是热气上逆。不恶寒,是热气外达。热气外达则能食,热气上逆则咳、咽痛。不咳,是热气没有上犯肺系,所以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211)

阳明病无汗则阳气不得外达,小便不利则湿热不得出路,心中懊恼是内有湿热不得越,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12)

阳明病,被火,则伤耗津液,引动胃热上逆,故额上微汗出。胃热上逆,不能达表,也不能下达,则身无汗而小便不利。热不得越,湿不得去,则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13)

阳明病是有胃家实热,脉浮而紧是有表实证。胃家有实热则潮热,有表实证则束缚潮热外出。二者相争,导致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是表寒已解、内热已盛,内热盛则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14)

但欲漱水不欲咽,是热入血分的典型表现。热入血分,则口燥欲饮水,但热入血分、蒸动营气,非气分或腑热,饮水不能润之,故不欲咽。热扰血分,血热妄行,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15)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阳明病本来就汗出,再发汗,则伤津液,形成燥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但微烦并没有完全好,这是因为燥屎形成,胃气不降,胃热上逆所致。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若小便次数减少,是机体发挥自身的调节机能,通过减少小便次数来补充胃中津液,促进大便排出,所以知道不久要大便。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16)

伤寒呕多,一种情况是寒呕伴便秘;一种情况是少阳大柴胡汤证;还有一种情况是燥热的位置偏上,在胃脘,病机趋势是向上,所以不可攻。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217)

心下硬满,是人参证,是因胃的运动功能差,导致硬满。按之不痛,以人参类方剂治疗。若用攻下法,中气下陷,下利不止则脱,故死。若利止,则胃气可渐生,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218)

阳明病,面合赤色,是表热未解,若用攻下,表热内陷、胃气下陷、湿热互结,则发黄、小便不利。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19)

阳明病,不吐不下,则胃热无从出,心烦是胃热上扰,用调胃承气汤清胃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220)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阳明病的本质是胃家实,也就是肠胃中有积滞、不大便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有时候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步形成的。有时候是素有肠胃积滞,不大便,又发生了外感病,随着病情发展,表证渐减而热传于里,与肠胃平素的积滞互结,逐渐形成阳明病。本条说病人既有阳明病又有脉迟,肠胃有积滞,但表邪内传和化热是热渐进的过程,汗出不恶寒,说明表已经解,但身重说明热还没有完全入肠胃与积滞相合,若入了肠胃,身就不重。此时的热,其实还是在气分多一点,正邪交争的重点还在全身肌肉筋膜之间,由此导致身重。此时,尚不足以具备用下法的条件,用下法就会把未入肠胃的邪气直接引入里。短气腹满而喘,则是肠胃内积滞,气机不降的表现。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有潮热,则说明表热已经完全入里与胃肠内的积滞相搏,潮热是其病理性产物导致的中毒性反应。此时,就可以攻里。“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本条手足濈然汗出,是补充说明潮热的伴随症状,与前面的汗出不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汗出不恶寒仅仅指表初解,而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则是表热悉入里,是使用大承气汤的指征。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这一条是说虽有大便不通、腹胀等阳明病的表现,病人也多汗,但有发热恶寒时,是正邪交争的病位还在表部,其热不潮也说明热没有与胃肠积滞结合。此时,不可攻里,攻里则表部的大量组织液随泻下内陷于里,就会发生变证。但腹胀的同时伴有大便不通,就可以用小承气汤,通过行气的途径,通便消胀,同时避免表气内陷。所以说,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21)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阳明病指大便不通,但用不用大承气汤,主要是看有没有潮热。而潮热的原因是热与积滞相搏的中毒性表现,手足濈然汗出自然包含在其中。具备这些情况,纵然大便仅仅是微硬,也可以用大承气汤。但若大便不硬,一方面潮热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导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热与积滞虽然互结,但没有燥化,甚至里面还有湿,属于湿热证,此时,就不急用大承气汤。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不大便五六日,恐有燥屎,测试的方法是先给小承气汤,服了小承气汤,肠鸣放屁的,说明肚子里有燥屎。

小承气汤以行气消胀为主。肠蠕动时,肠内气体通过燥屎,患者会有气体在腹内流动的感觉,最后放屁排出,即为转矢气。此时,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不转矢气,说明此时不大便是肠蠕动功能有障碍,而不是胃肠积滞与热互结形成了燥屎导致的不大便。但不大便时间既久,大肠重吸收水分,就会初头硬,但由于不是燥屎,所以之后是溏便。此时,就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攻下则脾胃阳气更伤,就会胀满不能食。这一条说的是阳明腑实证燥屎内结如何与脾虚肠蠕动功能减退所致的便秘鉴别。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也是接着前面说,脾阳虚胃肠功能减退导致的便秘,本身是虚寒的,若存在运化水液功能障碍的五苓散证,则会出现欲饮水但与水则哕,这讲的是与大承气汤鉴别的另一种情况,即水逆证。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发潮热时,开始真正形成燥屎,大便硬而少,就可以用小承气汤行气消胀,直到出现转矢气后,再用大承气汤。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222)

阳明腑实证、蓄血证,到严重程度时都会出现语言错乱的情况,形成谵语,是毒素影响大脑思维,属于典型的实证。但这种实证需要和虚证的郑声鉴别。郑声指语言重复、语声低弱、若断若续的危重现象,多见于疾病晚期,因正气虚衰、精神散乱所致,与谵语虚实迥异,必须鉴别。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223)

直视是指目光发直,双目无神,虽睁目而不能见物,是肝肾精气竭的表现。谵语是意识错乱。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喘满,则说明同时伴有心脏功能的衰竭。在古代的条件下,此种情况当然危及生命。没有喘满,但下利者,则是说明中气已经下陷,即所谓上脱下竭,也是很危险的。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24)

发汗多、重发汗、亡阳,是指出现了虚脱的情况。谵语脉短,是意识错乱和循环衰竭同时出现,会危及生命。脉自和者,血流动力学功能正常,所以尚不危及生命。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利,止后服。(225)

本条说的是伤寒吐下后,伤津液,胃肠中燥屎内结,而导致不大便,潮热,谵语。“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这是说阳明腑实证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津液耗竭,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加重,而出现意识昏聩的危重状态。脉弦者,是津液尚未衰竭所以得生,脉涩者是津液已经大竭,所以为死候。若没有严重失神的情况,仅仅是发热谵语,则应当迅速使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挽救危急情况。大便通利后,不宜再服大承气汤,否则过下也会造成严重脱水。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26)

本条阳明病,其人多汗,并不完全等同于大承气汤证的手足濈然汗出,而是指因气分热的多汗。只是因气分热的多汗,导致肠中津液外蒸,肠内燥化,而出现大便硬、谵语。此时,因为燥屎尚未完全形成,气分之热尚未完全入里,所以用小承气汤。若进一步发展,气分热完全传变为腑实证,则用大承气汤。

通过这一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外感病的治疗中,若阳明气分证未罢而同时有不大便的,是小承气汤证。若燥屎形成,气分热完全与燥屎相结,则是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27)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如前所述,若大便不通,而有明显阳明气分证表现时,应当用小承气汤。本条脉滑而疾,就是气分证存在的表现。“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是为了鉴别是否为脾胃虚寒运化不良所致的大便不通。“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脉涩是阳气大虚,津液不足,此时伴有不大便,是大虚有实象,故难治,也不能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28)

本条阳明病是功能亢进的疾病,若没有腑实证,病人应当是能食的。反不能食,说明小肠有燥屎凝结,故用大承气汤。若能食,说明燥屎不在小肠,而仅仅是肠道津液亏虚的便秘。

这一条也再次说明,燥屎和便秘不同,燥屎的病位在小肠。便秘的病位在大肠。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29)

本条阳明病,说明是胃家有实热,同时出现下血,包括几种情况,即尿血、便血、经阴道出血。一般来说,大便下血者,因为有血液的润滑作用,大便不会再干燥,即所谓的“大便反易”。此时,判断阳明病,就要通过病情的发展,如腹部触之有块,脉沉实等实证为阳明病。阳明病下血同时有谵语,就是阳明病热入血室证,也就是阳明之热侵入循环系统,与血互结,形成毒素影响大脑意识而谵语。此时可用桃核承气汤下瘀血而愈。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但头汗出,说明瘀血经脉阻滞的部位在胸胁部位,阳气不能下行而上泄,故但头汗出。刺期门通过肝经泄血分之热毒,经脉通后,阳气流通,就会濈然汗出则愈。

所谓热入血室,多指子宫而言,但实际上,血室同于血府,脉为血之府,热邪入于血脉,与血互结,均为热入血室。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30)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这是说初起有表证的阳明病,既有汗出恶风,又有谵语燥屎在胃中。这种情况下,应当先解表,或等表证自解后再用下法。早下的话,表部的阳气随下而入里,就是表虚里实。阳气下陷,浊气上熏,就会影响大脑意识,从而导致语言错乱。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31)

本证本来是阳明腑实证导致的脉沉而喘满,脉沉代表里实,喘满是腑实证导致的胃气不降。本证应当用下法通腑则愈。若用汗法,则胃中津液更虚,燥屎更甚,就会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32)

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是指正邪交争于表里内外,身体各层次均处于间质肿胀、纤维网络系统高张力的炎症状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三阳提纲证的机械相加。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提示全身组织液增多,肿胀,运行阻滞。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是阳气升降出入运行都阻滞后出现的现象,口不仁是口部神经功能失调,面垢是面部皮肤新陈代谢障碍,谵语遗尿是中枢意识的障碍。若发汗则津液虚,燥屎内生故谵语,下之则阳气脱,故头上出冷汗,手足逆冷。

注意本条理解的关键是全身整体性的正邪交争,气机升降出入阻滞的状态,不要机械地按三阳病提纲证去套其表现。

若自汗出是表解,表解就剩下气分证的问题了,所以白虎汤主之。由于存在全身枢机转运失灵的问题,故此处白虎汤可以合小柴胡汤使用。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imgimg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33)

二阳并病,是指太阳病未罢,阳明病已发。到太阳病解后,则就是阳明病了。潮热、汗出、大便难、谵语,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故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img,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34)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本条是阳明病,即胃家有实热,同时出现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说明表热盛,腹满而喘,是阳明胃家实,气机不降。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气分热。总的而言,这是肠胃有积滞的同时伴气分有热的情况,也有表热的因素,但因为是阳明病,所以不恶寒。这种情况,当以白虎汤清气分热为主。津液不足有热时,若发汗则伤津液,促进燥屎形成故谵语。加温针则耗伤津液的同时会使热邪循经穴内扰于心,故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本证气分证为主,若下之,里气陷而表阳入里,扰动心膈,故心中懊恼,为栀子豉汤证。

舌上苔是指舌上白苔,说明表邪开始入里,但苔未变为黄燥,则是未入于腑,仅在胸膈,为栀子豉汤的指征之一。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35)

口渴心烦,是石膏证。欲饮水,口干舌燥,是气津两伤,为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36)

小便不利是猪苓汤证,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特点是有尿路刺激症状,尤其是尿频,小便频而每次小便量偏少为特点。至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是膀胱水热互结,循经上扰所致。

五苓散的小便不利,是尿总量减少,但不像猪苓汤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37)

猪苓汤是治疗水热互结膀胱的,汗出多而渴,是津液大伤,不宜再利水。而应当清热益气,如白虎加人参汤之类。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38)

脉浮而迟,是素体虚寒的太阴体质伴外感,加上下利清谷,则阳气趋表力量不足,必须先温里,才能有解表的力量。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39)

胃中虚冷,不能食的患者,同样不能运化水液,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240)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img,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41)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是有表热、气分热,若能食,是脾胃热盛。热盛迫血妄行则衄。因阳明热不是完全的表证,故不容易完全通过衄解,因此没有说衄乃解。

阳明病本身当下,但热在气分或表时,不当下,即使腹胀不大便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小和之。不当下而下之,里气没有完全下陷,形成结胸或者利不止,无形之热结于胸膈,就会形成栀子豉汤证。条文中的表现,均是栀子豉汤证的表现。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42)

阳明病,发潮热,是可能有肠中积滞。但没有谵语、不大便,而是大便溏,说明腑实之证不急。但存在胸胁满不去,是小柴胡汤证,所以用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243)

阳明病,如果有胸胁苦满,是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还是小柴胡汤,主要看阳明有没有结实。本病胁下硬满,但心下和肠道没有结实,舌苔白说明胃热也不重,所以可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胁下气机和组织液运行阻滞。用小柴胡汤,疏通胸胁经络后,上焦阳气得以下行,胃逆之气下降,阳气周流,就会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44)

阳明中风,是指在胃家实的基础上出现了中风证。因阳明病以实热为主,故阳明中风,虽有表证的表现,但恶风寒的表现多不明显,即所谓阳明病“不恶寒,但恶热”,或者说“始虽恶寒,一日自罢”。脉弦浮大是表热、气分热的表现。阳明病有表证时,虽可不恶寒,但脉也会出现紧或弦象。

“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这部分描述的是少阳和阳明经脉循行部位正邪的交争,气机的阻滞,组织张力的增高。所以采用了针刺的办法,可以小差,也就是稍微减轻。本条实际上是三阳合病的一种情况。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这种情况持续十余日后,正气渐充,病邪有自然衰退的趋势,脉仍浮,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针对半表半里,可用于三阳合病。当然热重者,可合用白虎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指的是出现典型的麻黄汤证时,用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不尿,腹满,加哕,是表里内外二便功能均已衰竭,故不治。这应该是急性肾衰竭、尿毒证、关格的表现。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245)

阳明病,大便难,再用汗法,小便量还不减少,那么就会导致肠内越来越干燥。这种情况下的大便硬,属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之类,但不是正阳阳明,应为脾约之类。所以虽硬不可攻之。蜜煎、土瓜根、大猪胆汁,都属于外用润肠通便药,是用灌肠的原理,不伤津液,但能通便。

但这些外用法,对于小肠中的燥屎则无效。故不可用于真正的阳明腑实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46)

阳明病指存在腹胀、大便难之类,但病人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说明正邪相争的病位还是在表。故用桂枝汤先解表。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47)

本条是指虽有腹胀、大便难等阳明病的表现,但又有典型的麻黄汤证。此时用麻黄汤打通表部气机,阳气周流,津液还入胃中,则表里都可解。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48)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若发热汗出,属于气分证,进一步发展则以伤津液为主。当病人出现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说明体内有水热互结。水热互结熏蒸于内就会发黄,用茵陈蒿汤。茵陈清热利湿,专司退黄。无论何种黄疸,寒热虚实,均是配伍药物的差别,茵陈本身都可使用。栀子可引湿热循三焦下行,最后从小便而出,故说清屈曲之火。大黄清热又善入血分。此三药相合,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胡希恕认为,大黄也利小便,故原文说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又说黄从小便去。故本证,纵然大便不硬,也不应当去大黄。

《伤寒论》中,但凡有但头汗出的表述,均指体内存在阳气、水液、气机的阻滞,阻滞部位多在胸胁,选方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十枣汤等。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49)

本条是说,阳明病患者,如果出现喜忘,那么说明他有阳明蓄血证。而有蓄血证的原因是在发生阳明病之前,病人体内就久有瘀血。这也给我们指出了伤寒蓄血证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发病之前,本身有瘀血。发生外感病后,热邪与瘀血相搏,而成为蓄血证。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这一句又指出了瘀血的部位是在胃肠,原因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表现是大便色黑。虽硬但容易便出,是因为有血液的润滑作用。用抵挡汤,因为是久瘀血,若不是久瘀血,则也有应用桃核承气汤的机会。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img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50)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阳明病,下之,若仅是心中懊恼而烦,也可能是栀子豉汤证。但胃中有燥屎,则是大承气汤证。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本条没有燥屎,即使要微和胃气,也仅仅是使用小承气汤小和之。

最后补充说明,用大承气汤,就必须有燥屎。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51)

本条是指出了有燥屎的一条间接指征,就是不大便、绕脐痛、发作有时。绕脐痛是燥屎刺激,同时也明确指出燥屎的病位是小肠,而不是乙状结肠。烦躁、发作有时,是潮热发作有时的特殊表现,故说有燥屎。

小肠有蛔虫梗阻时,也会有上述表现,但蛔虫梗阻发作没有规律性,或者说有规律性也主要与进食有关。另外,即使是蛔虫梗阻,也可用大承气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52)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表明是表证,只有表证才会汗出则解。但病人有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是表解而出现了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应当脉实,用大承气汤下之。但脉若浮虚,则是有表证,此时当用桂枝汤解表,就不是阳明病了。当然,本条也有用柴胡汤的可能,一切当以脉证为凭。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53)

大下后,又长期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这是又有了燥屎。一般来说,大下后,肠道清洁,不应该再形成燥屎。这里的原因后来仲景做了说明,就是大下之后,肠道虽然清洁,但胃中的宿食进一步燥化而变成了燥屎。

本条也指出了大下之后仍须复下的一种情况。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54)

本条燥屎的情况,是属于胃中津液亏虚。小便不利不是有水液内停,而是津液不足以维持尿量。大便乍难乍易,是因为当小便不利时,减少排出的津液足以滋润大便,大便就易,反之则难。“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则指出是腑气不通,胃气上逆于肺的表现。故用大承气汤。

实际上,燥屎本身也会影响小便的排出,有时候肠中燥屎阻滞,通便后,小便也同时通利。因二便同属于下焦,气机不降,则二便俱不通利。气机一降,则二便都恢复正常。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55)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说明胃气不降,有实邪阻滞。但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是胃中实寒或寒饮阻滞,若是实热性的食谷欲呕,则是大黄甘草汤证,不能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最善于治疗胃、胸中寒饮上逆所致的头痛、呕吐、恶心、吐酸等,加人参、生姜、大枣,更有助于运化脾胃,清除寒饮。

但若是吃了吴茱萸汤反而更加严重,则有可能是热证。上焦热证可能是太阳病的麻黄桂枝汤证等,也可能是栀子豉汤证等。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56)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寸主上焦、主表,寸缓提示表闭不甚,起码不是太阳伤寒证,而是中风证。关浮,一方面阳明气分有热时可见关浮;另一方面,太阳病误下,使阳气陷入中焦,导致中焦郁热时也会关浮。尺弱则说明津液不足、血少。病人发热汗出、恶寒、心下痞,则说明是太阳中风证。下之后,表邪未完全入里,表证还在,但中焦的痞证已经形成。故说以医下之故也。治疗上可以选用小柴胡汤或桂枝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合方。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是说太阳病没有误下,病人不恶寒而口渴,这是开始转入阳明气分了,属于白虎汤证。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是转为胃强脾弱的脾约证。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这是渴欲饮水,因大量饮水造成水液内停,属于五苓散证。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257)

脉阳微,是指浮取不明显,没有呈现明显的浮、洪、滑、大等脉象,汗出少,也证明表证或热证不明显,故称之为自和。阳微而汗出多,则说明津液大伤,故称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258)

阳脉实,是指浮取脉实,如浮紧、浮弦之类,发汗太多则伤津液,津液伤,肠中燥化,大便就硬。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59)

脉浮而芤,是指浮而中空,芤就是中空的意思。浮为阳,是指浮属于阳盛,芤为阴,是指阴分不足。浮芤相搏,就是阳旺而阴弱,也就是胃热而津液少,阳绝也是指胃中津液绝,是形成大便硬的原因之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60)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跗阳脉代表胃气,浮是胃气热,涩是津液亏。所谓涩则小便数,只是说小便数是造成津液少而脉涩的原因,不是说脉涩会导致小便数。浮涩相搏,也是指胃热而津液亏,肠中燥化,大便则难,称为脾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61)

太阳病,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自然是表已经解了,但热不退。蒸蒸发热,是胃中有热外蒸,故用调胃承气汤清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62)

伤寒吐后,胃气上逆,因病位较高,故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适用的病位均较调胃承气汤低。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63)

太阳病,汗、吐、下,发汗,均可造成津液损失。微烦是有热,小便数也是损失津液的途径。本条大便硬只是因为津液亏,并未形成燥屎,故用小承气汤。

从本条我们可以得知,大便硬一般是小承气汤证,燥屎才是大承气汤证。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64)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无太阳、少阳证,烦躁、心下硬、脉弱、能食说明不是完全虚寒性的心下硬。这种情况下,才能用小承气汤和胃气。至大便硬时,则可与小承气汤一升。若确有燥屎,也可与大承气汤一升。之所以如此谨慎,根本原因就是脉弱。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小便少,说明肠中津液多,攻下就需要小心。小便利,有燥屎,方可使用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5)

本条是阳明三急下证的第一条。目中不了了,就是指视物模糊了,睛不和是指眼珠转动也有了障碍,外感病到这种程度,就是肝肾阴精将竭的表现。无表里证,是指没有恶寒、身疼等表证,也没有腹胀、拒按等里证。只有大便难,轻微的发热,表明是腑实证,用大承气汤。

本条津液竭很严重,热、实证貌似轻微,但津液竭主要是反映津液不上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热证、实证本身很轻微。另一方面,津液已经竭的情况下,即使真的实证很轻微,也必须迅速解决,否则祸不旋踵。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才能起到挽救的作用,故为三急下证之一。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6)

阳明经证本身就发热汗多,所以这里指的是在阳明腑实证具备的前提下,再出现发热汗多,此时津液将竭,故须大承气汤急下。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7)

发汗不解,指的是发汗不能退热,发汗后立即出现腹满痛,可见阳明腑实证已经严重到对津液丧失十分敏感的程度。故须急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68)

腹满不减是相对于腹满时减而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指持续性腹满,是实证的表现,故用大承气汤下之。若腹满时减,则可能是虚寒腹胀,就不用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各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69)

阳明与少阳合病,并不一定都是下利,“必下利”当“若下利”讲。“必”为果真,假使之意。如大柴胡汤证,就是阳明与少阳合病,但可不下利。少阳为木,阳明为土,脉若弦,为负、为逆证;脉若缓,为不负、为顺证。脉滑而数,滑是食积,数是热,食热互结,下一步将向燥屎发展,故用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70)

病人无表里证,是指既无恶寒的表证,也无腑实的里证。那么发热,脉浮数,就是气分热证。一般来说,表证宜汗,里证宜下,无表里证而发热,似乎不宜汗下,而只能用清气分热的白虎汤之类的方剂。但既然七八日不愈,就含有用一般的清热法不愈之意,而脉浮数则只代表热,不代表里,此时可以下代清,用下法。温病中,下不厌早。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下以后,脉数,发热没有减,还出现了消谷善饥,同时下后又不大便了。此时,说明热不是与燥屎、宿食相合,而是与瘀血相合,故用祛瘀血的方法,用抵当汤。

下后,热也没有退,同时还下利不止,大便还有脓血,这是痢疾。就应当用治疗痢疾的方法,如白头翁汤之类。

总之,发热且无表里证,用清法、下法均不见效时,一般就是有了内脏局部性的炎症病灶,属于局部刺激引起的发热。此时,按蓄血证治疗就能有效。有痢疾的明确表现,则应该采取更特异性的方法。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271)

这一条讲的是痢疾的脉证表现。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72)

伤寒,发汗后出现黄疸,就有可能是发汗伤阳气,寒湿内生而导致发黄。但这种情况也不一定就是寒湿,如果本病初起就是黄疸性肝炎,发汗只是一个治疗过程,无论发不发汗,均会出现发黄。此时,就有可能是湿热性的黄疸,不一定拘泥于寒湿。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73)

这一条是典型的湿热黄疸,身黄如橘子色指黄色明亮,属于阳黄。若色黄灰暗,则为阴黄。传统上认为阳黄属热,阴黄属寒,事实上并不尽然。阻塞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色晦暗,但不一定属寒。肝细胞型黄疸色黄鲜明,但不一定都是热。本条色黄鲜明,有发热恶寒的表现,小便不利,腹微满,显然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细胞黄疸,为阳黄,表现又以湿热为主,故用茵陈蒿汤。

若是肝细胞性黄疸的阳黄,但脉证偏虚者,当用茵陈术附汤。若湿热并重者,当用茵陈五苓散。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274)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栀子柏皮汤证,全方以清热为主,故本条称身黄发热。即肝炎,体温偏高,热重于湿,心烦明显,用本方。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7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本条是指在内有湿热的基础上,外有表证发黄的治疗方法。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补中解表,连轺、生梓白皮清透郁热。

本方也用于内有郁热的湿疹等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