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简介
《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是由.谭峥,江嘉玮,陈迪佳著创作的,《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共有119章节
1
代序
“弗兰肯斯坦式”城市 (2016年“弗兰肯斯坦之人造城的故事”讲话稿节选) 张永和 弗兰肯斯坦与人造城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是英国作家玛丽...
2
前言
本书的策划缘起于近年在同济大学与张永和教授合作开设的“中国语境的新城市主义”系列研究型专题设计课程,它是研究团队关于“新城市主义”(The New Urbani...
3
目录
目 录 代序 弗兰肯斯坦与人造城 规划指标与千篇一律 城市空间是人的空间 调整指标与调整程序 向简·雅各布斯学习 前言 第一篇 学理 第一章 多面新城市主义 1...
4
第一篇 学理
“邻里”是城市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兼具物质与社会凝聚力的人类聚落基本形式。对邻里的讨论将贯穿本书的所有讨论。脱胎于朴素的邻里观念,由规划师、社会活动家精心...
5
第一章 多面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是21世纪初被误解较深的一种城市学思想与方法体系。首先,它不以“标新立异”为原则,新城市主义是一种承认持续性优先于突变性的思想体系,它以经典的城镇与社...
6
1 新城市主义:新在何处?
作为城市设计准则的新城市主义诞生于1991年。那一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阿瓦尼旅店,一批规划师、建筑师与政府决策咨询师聚集在一起,激辩理想社区的设...
7
2 区域城市学与发展的“边界”
美国的城市化与其现代化并不同步。由于土地广袤、资源丰富而人口相对稀少,其城市化进程在前期依赖资源配置与工业化,因此滞后于现代化步伐,后来在美国内战后又因借第二次...
8
3 术语的迷雾
近年来,关于存量城市环境更新的研究渐渐成为显学,讨论城市建成环境成为一种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潮流,但是建成环境研究繁荣的另一面是其学术交流效率的低下。由于建成环境...
9
3.1 城市主义
在当代以英语为主的学术语境中,来自拉丁语系词源的“城市主义”(urbanism)与英美本土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或“市政设计”(civic ...
10
3.2 新城市主义的跨文化困境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理论有3种类型——功能性理论、规范性理论与决断性理论。新城市主义是完整地表现了功能、规范与行动统一的当代城市研究与实践方法。比如,新城市主义者...
11
3.3 新城市主义的跨制度困境
城市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当代区划法(Zoning Ordinance)的持续反思上的。美国的区划法的建立初衷是抵御私人开发的逐利性所带来的公共利益损失与环境质量恶...
12
4 从规范到方法—以邻里单位为例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诞生于20世纪初期对城市美化运动的批判。这一思想在1910年代就成为建筑师与规划师实践中不成文的原则,是20世...
13
5 新城市主义的本土发展
...
14
5.1 工具性转向
新城市主义在初创时只是一个秉持相似理念的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与活动家的松散集合,这些初创者中的某些人物已经在近年逐渐降低活跃度。至20世纪末,新城市主义的工作...
15
5.2 新城市主义的本土境遇
新城市主义依次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中国的城市建设语境中——学者的引介与推动,商业化的居住区开发活动,规划技术层面的规则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示...
16
6 新城市主义的普遍性意义
在新城市主义的三种“面相”中(即规范性理论、城市设计方法、城市学思潮),其规范性理论的本质是支持其他两种面相的基础。仅当新城市主义描绘了一种可以普遍化的社区形式...
17
第二章 基础设施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1]
城市是“形”与“流”两种力量关系互动、错位、碰撞与并置的结果。“形”的研究包含了城市形态中那些逐渐固化并主导社会关系的物理特征与运作机制;“流”的研究包含不断冲...
18
1 基础设施与现代性
在《韦氏英语词典》中,“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词条的含义是“以使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组织正常工作的基本设施”[2]。在城市学与建筑学的讨...
19
2 基础设施建筑学的多重视角
因为基础设施的双重尺度(城市与建筑),也因为它所容纳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动的复杂性,它的行为机制很难用建筑学的知识与术语来描述。近20年来,不断有城市研究学者试图创...
20
3 基础设施研究的术语流变
建筑学中的基础设施研究形成了一套术语体系,一方面从相邻的城市社会学吸收概念,另一方面也从环境、地理、景观、工程等学科领域借鉴工具与方法,这些术语包括两类,一类尝...
21
3.1 地形
研究地球表面的三维起伏的地形学(Topography)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研究地表动力过程的地貌学(Geomorphology)经由景观城市主义与城市形态学逐渐引...
22
3.2 边界
边界是一种特殊的基础设施类型。哲学家理查德·塞内特定义了空间中的两种边界——边境(border)与分界(boundary),前者是发生密集交往活动的、有厚度的领...
23
3.3 全景
本雅明在《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中描述了四通八达的巴黎拱廊市场,他将这些具有内部微环境的公共空间称为“全景”(panorama)。...
24
3.4 触媒
“触媒”是那些可以激发系统性变化的空间干预行为。关于触媒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在1972年所写的关于“环境促发器”(en...
25
4 结语
虽然基础设施与整个现代化历史与现代性话语密不可分,我们依然需要认清这个话题产生的特定时空背景,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它的纲领与意义。由基础设施主导的城市研究在美国的崛...
26
第三章 城市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或译为《城市建筑》)以及它所裹挟的符号学、人类学与新理性主义传统在1980年代被引介到中国。《城市建筑学》在中国的转译促发了两种学术趋势:...
27
1 广义与狭义的城市建筑学
如果要为发端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寻找理论源泉,那么必然会涉及1950年代开始涌现的欧洲“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新理性主义运动以担任《美好...
28
2 城市建筑学引介背景综述
19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极度蓬勃的一段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术界长期的封闭和死寂之后,1980年代对于在思想上迅速跟上世界发展的...
29
3 城市建筑学相关文献脉络梳理
1986年,王丽方在《新建筑》中发表《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这是有关罗西及其理论的介绍第一次出现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中。这篇文章简略介绍了理性主义...
30
4 城市建筑学引介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罗西与城市建筑学自1986年首次得到引介至今,跨越了中国1980年代“西学东渐”的热潮,迈过风潮冷却过后充满批判反思的199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这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