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本书的策划缘起于近年在同济大学与张永和教授合作开设的“中国语境的新城市主义”系列研究型专题设计课程,它是研究团队关于“新城市主义”(The New Urbanism)理论与其他相关当代城市理论的研究论文与设计教学成果的修编集结。全书紧紧围绕新技术与文化条件下的“邻里单位”——这一由美国规划学者克莱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的经典模型,通过术语考古、案例研究与信息图解、情景策划、形式导则编制实验等分析方法,提出在城市物质基础设施所构成的中微观尺度进行社区形态研究与批判的思路。

新城市主义是最近30年来对全球城市设计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它不仅覆盖了空间管理与环境建构等建筑学的本体讨论,其衍生讨论也延伸到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学与生态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新城市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生活圈的城市学,是通过空间规范等技术手段构建具有自更新活力的本地化生活环境的一系列经验的总结。

新城市主义的策略与方法在我国当前的城市设计中影响深远。例如,小街区、密路网、公交主导、步行优先、友好的街道界面,已经成为大量城市新开发地区设计导则的默认正确选项,而这正是新城市主义倡导的做法。一些城市密集推出对街道、生活圈、滨水区、历史风貌区的指导性设计图则,并推出繁复的正负面清单,而这也正是新城市主义的操作对象。与此同时,新城市主义范式也在实践中遭遇困扰,比如本土形式的界定、适宜密度的衡量、开放街区的组织等问题依然是无法定调的争议焦点。新城市主义已经影响中国20年,然而这一理论依然处于引介状态,尚未被系统地审辩与反思

新城市主义以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为理论根基,以形式导则为手段,探索将最新的城市研究成果纳入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制度性环境中去的方法。这一制度环境的主要要素就是涉及空间管理的一系列法规、指标与导则。在西方这些导则都可以归为“区划法”及其当代衍生品。在我国的城市管理与设计语境中,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方法形成于1990年代,经历近30年的发展演变后,也在新的城镇化要求下面临挑战。本书围绕“重构中国的当代城市性”这一主题,旨在于中国复杂社会与经济条件的背景下提出合理的城市形态导引方法。本书的最后部分(第三篇)以研究型设计教学所探索的新型城市设计导则为基础,通过实验性的空间发展引导策略来重构中国制度语境下的新邻里形制,并作为当前现实的镜像。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后,关于“街区制”的讨论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迅速公共化。其中,201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在最新的深圳前海、通州新城与雄安新区的前期规划与风貌导则制定中,精细化的城市形态管控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新常态下,过去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权宜性的通行做法可能无法指导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与更新。因此,本书试图对主要的城市设计术语与概念进行追溯与厘定,正本清源,以相对清晰明确的新城市主义理论体系为底本,批判地吸纳景观城市主义、城市形态学、城市人类学与策划学的方法,提出在基础设施条件下针对中国当代语境的城市设计范式。

本书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学理、范式与教学实践,分别对应城市学理论与术语的综述、邻里范本模型的剖析与设计方法的实验性教学探索,每一部分独立成篇。本书汇聚了作者团队近5年来在城市设计理论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理论发现,这些成果的内容来源非常多样,既包括了传统的城市设计实践、期刊论文、教案策划、书籍篇章等,也包括了团队在近期的策展、博客、公共论坛等各种媒体中所开展的活动。为了适应经典纸媒的要求,本书对这些成果都做了相应的修编。部分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期刊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以城市物质基础设施的空间化、公共化与场所化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设计方法,并以之作为新型邻里空间设计与破解治理困境的路径。在这一基础上,全书通过思辨与实证的结合,通过不同案例的铺陈,介绍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在应对自身危机、重构自身空间、实现自身文化表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教学与理论工作者,这是一本评述代表性城市设计理论的参考书;对于城市设计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与热心于社区空间共建的公众,这是一部集结了大量操作方法与理论工具的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