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反思与结语
“邻里空间修复”教学实验完成于2015年,在时间上先于2016年所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先于学术与公共舆论社区对“街区制”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街区制大讨论将许多专业问题从专业领域抛向大众媒介,是一次公共参与的启蒙与演练,却将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一并留给了公众。在建筑学内部,这种含混也普遍存在。“邻里空间修复”恰恰是针对这一状况,为学生未来处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所度身定做的研究性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学生通读大量的邻里单位与新城市主义研究文献,对街区、街道、邻里、街墙、服务区、社区中心这些概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考古与辨析。在2016年之后,关于街道空间、设计导则、街区形态等普遍规律的研究成为一种显学,本次课程似乎起到一种讨论预演的作用。

图11-7 图则建议:不同开发强度的形态规则暨街区断面样例

图11-8 图则建议:不同开发强度的形态规则暨街区断面样例
“立场与价值”是本次训练的必要任务,也是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训练的灵魂。在讲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多次对社区空间研究中的不同立场与运动的派别与谱系进行归纳讲授,这令学生在设计实操中能够自觉地认识设计工具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诉求与利益博弈。在最后的成果中,同学们对新城市主义的研究工具(如图解工具、城市断面样例、空间层级分析、情景推演等等)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定义了一些能够深入研究的现象与问题。课程(包括之后的几次课程)所体现的唯一遗憾,是大多数选课同学都没有持续将城市设计或城市形态研究作为自身学习深造的方向,这一现象始终预示了“城市主义”自身的困境,即这一研究领域的综合性过于显著,与之相对的是学科的社会认知过于稀薄,以至于实现有效研究的门槛太高,或其意义不能彰显,这也是城市建筑学教学中所需要持续关切的问题。
【注释】
[1]“广普城市”译法参照王群译《小、中、大、超大》相关章节。
[2]中文中“街区”“街坊”与“街廓”等概念处于混用状态。本章中当谈及街区规划制度或街坊群落时,一律采用“街区”或“街区制”表述。当指代单个街区时,用“街坊”来描述。当特指街坊的外部轮廓时,采用“街廓”来描述。
[3]建筑师赖特也在1913年向芝加哥城市俱乐部提交了著名的以四联宅为基础的规划草案。关于1913年的社区规划竞赛,前面章节有过介绍。
[4]所谓邻避现象,是当地方公众面对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带来负面影响的公共设施建设时的情绪化抗拒。由于对信息不对称的恐惧或者对政府公权力越界的拒斥,公众可能会实施一些非理性行为,导致一些必要的公共决策流产。对邻避行为的界定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也可能与公众的合理表达意见的行为相混淆,但是过度的、情绪化的邻避行为必然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失。
[5]参与本课程教学咨询的学者包括耶鲁大学博士课程负责人阿兰·普拉图斯(Alan Plattus)教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冯路、著名建筑师刘宇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