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一些专业技能与必要修养:
(1)理解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新城市主义不仅是一种针对当代城市现象的理论,而且有整套的可操作的方法,这包括信息图分析方法、城市图解编绘法、档案与文献调查方法、群体行为调查与分析法、设计导则编制方法、城市断面样例编制法、情景策划法等等各种方法。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选择这些方法。
(2)掌握基本的城市设计知识。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假设、问题与研究对象。理解从城市美化运动与花园城市运动,到现代主义城市理想,到城市更新运动,到文脉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最后到当代的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历史演变。理解“城市设计”这一概念在战后的西方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城市设计”与广义的“建成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
(3)熟悉不同文化下邻里空间的差异。“花园城市”和“邻里单位”原则是在西方的城市化进程粗暴摧毁传统城镇肌理并制造出围绕工业设施的工业化城镇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城市主义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市低密度蔓延问题而提出的。要理解这两者的主张,必须要洞察20世纪的西方城市空间危机的本质,即不断理性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丧失之间的矛盾。而类似的理性化进程在中国的城市语境中则表现为高容积率下的广普城市现象。
(4)能够独立进行邻里单元规模的城市设计与形态导则的制定。本课题包括两方面的训练纲领:实践技能与审辨能力。实践技能主要落实在以“形式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附属导控图则为形式的训练中。形式导则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断面样例,这是一种在地理学中使用的生态圈层研究工具。固然本课题的较高层次要领是训练学生的审辨能力,但是它也必须外化为具体的操作,这包括学生的预设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的能力,图解基地条件与设计任务的能力,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空间策划与推理的能力,最终的图则与标量的组织与编制能力等。
(5)建立基于公共利益的、批判性的设计观。批判性训练包括2个方面:一是从公共价值与人本主义态度出发,对中国当代城市的弊病与问题进行反思,比如环境问题、社区隔离问题、交通问题、生活方式问题等;二是对已有的知识与概念进行反思,尤其是对近30年来不断出现在开发商与政府规划文件中华丽的概念堆积进行批判,重构对宜居宜业的街区形态的正确认知。
(6)能够独立地用中英文进行方案介绍、研究汇报与设计策略交流。城市设计任务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学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协作设计的技能,在任务初始建立合作的标准与原则,平衡集体目标与个人兴趣,并在整体的设计与研究推进过程中做出个人的贡献。交流不仅应该作为一种能力加以培养,而且应该作为建筑设计训练的内在构成部分,即设计本身就应该是用于思想的交流与传达的。这包括语言表达、设计表达、设计意图传达、思想交流与公共演讲等多方法的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主持教师安排了多次面向不同背景专家的研究汇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