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视角的滨水社区发展史

3 基础设施视角的滨水社区发展史

基础设施与滨水空间的融合发生在快速工业化的时代,填海填河、道路桥隧、防汛设施、港口码头、仓储堆场等构筑物造就了人工化的滨水地形。只有在棕地(brownfield)再开发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才被设计者自觉地纳为城市人工地形的一部分,以在设计中作为整个景观的基底。在近代滨水空间发展史中,基础设施已经深度嵌入到城市的人工地质构造层次中。在大多数场合下,滨水区域的陆域一侧的范围界限是与铁路、道路等物理障碍相一致的。铁路与道路基础设施在输送各种人、货、资本流的同时,也在阻碍着滨水空间与相邻城市邻里的连通与渗透。这反映了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即在解决通达性的同时也在阻碍通达性,前一个历史阶段的基础设施的密集堆积则可能成为新时期空间更新的障碍。

纽约与芝加哥的滨水(滨湖)更新发生较早,但是基础设施在这一更新背后的关键作用则较少为研究者关注。纽约的哈德逊河滨水地区与芝加哥的河滨及河湖交汇地区就集聚了大量工业化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比如哈德逊广场的铁路设施与以芝加哥河滨的瓦克车道为代表的多层快速路。两处基础设施竭力融入或改造城市的已有地形,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更新大潮中达到比较成熟的状态,也在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危机后,经历了新一轮更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基础设施与城市地形的整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们需要在后工业化时代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并纳入新的基础设施功能。对这两个案例的研究可以有助于对比各自所代表的典型城市更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