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高校教育中的“城市建筑学”
显然,仅凭文献本身并不能全面理解一本书或一套理论的传播情况。毕竟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为杂志撰写引介稿件、进行书籍翻译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大都有海外背景,有机会拿到一手资料,他们的解读未必可以代表当时理论在国内传播和理解的真实状态。通过对当时尚在高校读书的现任教师进行采访,本书作者得以对当时罗西和城市建筑学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有了一定的理解。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或有偏颇之处,请读者谅解。
在施植明台译本出版之前,高校中的学生基本是通过1988年《世界建筑》杂志上沈克宁的引介文章、1990年《建筑师》上马清运关于类型学的文章,或者汪坦先生等人在高校中的讲座来了解罗西的。当时《世界建筑》是学生普遍都会翻阅的杂志,而1988年的那一期杂志封面又是罗西设计的威尼斯世界剧场,因此,通过杂志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了罗西和他的一些基本观点。
然而当时,资料来源仍然是极度匮乏的。除了这样的只言片语之外,学生或老师都没有什么途径可以找到更多的资料,一手文献更是无从获得。因此,尽管在该篇文章中,罗西与城市建筑学的诸多概念和立场都已经得到了比较准确的诠释,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些理论仍然是非常模糊的;加之当时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仍在进行之中,在高校中居于掌控地位的仍然是当时已经得到了翻译的那一部分译著和国外建筑师,对于设计的态度普遍有急功近利的倾向,而罗西的理论又相对偏向态度而非实际操作,因此,尽管当时罗西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引介,但是很少会在高校中引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时的一些文献中,有不少作者尽力试图将罗西的理论“变现”,纳入设计的体系中去。
1992年,施植明的《城市建筑》译本出版。许多学生都在1993年时买到了这本书的影印本。该书的英译本许多年后才传入了中国,而黄士钧的大陆译本直到2006年才得以正式出版。1990年代初期正是后现代主义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的时期,而罗西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译本的发行也为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理论提供了途径,加之有关功能-形式、历史-形式关系的讨论与当时的一些主流话题有所契合,因此,在高校中出现了一定范围和热度的讨论[11]。
随着学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各种资料的丰富,到现在,罗西和其《城市建筑学》的知晓度在高校中相当高,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这本书都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说,普遍的认知程度比起20年前要提高许多了。然而,这种理解的程度仍然值得怀疑,在某种程度上看,目前的普遍认知状况并没有比沈克宁先生陆续发表的文章中的分析解读更加深入。诚然,《城市建筑学》的复杂和含混,罗西前后期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写作与实践的错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解读的困难,但是,在今天看来,《城市建筑学》仍对当前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有非凡的启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