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程目标

4.2 课程目标

在“指标城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预设具体的基地,而是要求各小组根据指定的指标分项对既有的城市案例进行抽象性的图解。学生须将指标视为可以调整的、决定城市建筑形态的参数,将复杂的城市塑形过程约减为一定指标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开发行为,通过以数值形式表达的指标(自变量)与城市建筑形态(从变量)的关系研究,重新审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要求严格尊重真实的各种建成环境形态的可能性,以便论证指标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即所有的空间要素都必须是具备可实现性的。教学要求同学完成如下任务:

(1)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介绍的6种控制体系为基础,回顾现代城市史中的控制性指标演进的历史,收集各国区划法中空间控制指令体系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涵盖美、德、日、英等国家)。学习菲利斯与新城市主义所运用的图解方法,对指标产生的建筑形态与城市形态进行推演。

(2)广泛地收集我国典型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与相关建筑设计规范中涉及空间控制的指令体系,划分各种指标所能控制的形态表征,将指标分组,对单一的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单项指标的渐次变化发现生成的建筑与城市形态的规律,比如容积率渐次变化、退界的渐次变化、覆盖率渐次变化、街区大小渐次变化、不同功能组合的渐次变化等等,并与之前的国际区划体系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3)区分规定性指标(prescriptive code)与效能性指标(performance-based code)2种导引体系。大多数指标为前者,即通过直接的形态控制到达某种性能目标,但是后者已经越来越多见于当前的城市更新过程。对比为实现相似目标而制定的规定性指标与效能性指标的异同,发现实现同一目标的不同可能性。

(4)在单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同指标参数要求下的形态表达进行叠加,分析在2个或2个以上的指标体系的影响下,不同的指标组合对城市形态与建筑形态的影响,揭示指标背后的社会与经济诉求及其博弈,这一操作允许相应的研究小组对形式操作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但极端的想象。

(5)以一个标准邻里单位大小(800米见方)的理想城市区域为基地,在对中国大城市的日常行为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对指标操作下不同形态城市对日常行为与体验的影响进行推演,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述不同城市形态下的居住、步行、工作与交往的形式。

(6)根据前面的多项研究环节,各组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应该包括特定指标体系的历史背景回顾,多区域的指标体系对比,指标作为形式参数或性能目标的形式生成准则研究,指标与日常行为与体验的相关性,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估,以及最终的对指标控制体系的修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