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课程安排

4.1 课程安排

同济大学“中国语境的新城市主义”教学团队从2015年就开始了对城市控制性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总共4次的教学实验中,前2次以“广谱城市下的新邻里单元”为题,以“邻里单元”这一原型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为背景,探索影响街区形态、街道空间与日常环境的各种因素。前2次教学以本科四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为之后的进一步的教案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学团队针对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明确了城市规划的指标与导控体系这一核心研究对象。后2次教学过程均历时一个学期,考虑到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与探索性设计教学的特点,每一次授课都不再采用传统的“评图”方法,而是采用由授课教师组织的讨论课形式,增加原理、方法与知识的讨论讲授的比重,必要的时候采用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结合的方式。

对指标体系的图解研究的出发点至少有两重意义。首先,这一研究能够揭示指标作为规定最低物质条件规范的初始意义,即在快速城市化时代保证建筑物所能提供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其次,即使建筑师与规划师能够快速掌握运用区划工具进行空间与社会形态控制的能力,但是技术条件的快速变化使得区划法蜕变为阻碍城市自我更新的牵绊,图解能够发现区划法不同规定之间的内在悖论,为进一步修正区划工具提供参照(图12-5、图12-6、表12-1)。

图12-5 利用城市断面样例原理描绘的城市历史场所周边建筑形态渐变导控批判性图解

图12-6 同济大学“指标城市”研究性设计教学计划框图

表12-1 “指标城市之城市蔓延”2017年秋季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