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校长是理念的引领者,是首席教师

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位学校行政管理者,他更是学校的精神领袖,他是用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引领学校的发展者。校长应当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这为许多人所认识,然而,校长理念源自何处?《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位普通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以满满的篇幅告诉我们:校长的理念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和感悟获得的。学校是育人的机构,而人的发展有自身的法则,因此办学需要有办学之道。然而,办学之道不是所谓的“技巧”,它不能从别人那里照搬过来,只能是一位校长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判断去检视教育活动的思和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悟”。但凡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是悟出来的,没有“悟”,就无法深切地感知教育的内在品格和优雅气质,也无法感同身受地把握教育的伟大力量。“回到事物本身”的理念本身就指出在纷繁复杂的学校生活和教育现象中,蕴含着教育的本性,它只有在亲身实践和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它的过程中才能被真真切切地把握。作为一位土生土长于陇东塬上、在基层学校工作多年、富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校长,本书作者高度认同课程改革,欣赏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但是他也时常陷于被各种流行的话语、模式冲击得有些茫然,然而,由于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办学理念,他善于用自己的思考去看待所出现的困惑,这样的结果是自己的教育信念和办学理念更加坚定,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谈道:“要悟‘道’,不要局限于学‘技’。”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也要看到,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中介,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性,它无法也不能简单地被移植到其他地区或学校。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们这样的议论:现在模式满天飞,搞不清楚该怎么办。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些学校管理者对被外界渲染的各种“高大上”的模式采用不假思索地嫁接或者移植的方法,结果让人无所适从。任何社会活动的模式都具有本土性,都是有自身的操作规范和边界的话语,因而它有自身的特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无视条件限制胡乱推广。在学习任何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批判的目光和辩证的思想方法,没有对自身的各方面因素做出清醒的分析和判断,就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这方面,作者能够以自己的判断去面对各种花里胡哨的模式,以自己的思考去排解困惑,认为有些模式是“给人看的”,但有些模式“是给自己看的”,辩证的思想方法使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对于办好学校,“悟”的源泉是“要相信学生”、“要心中有学生”。在赫尔巴特的模式下,只见教不见学,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加工、被教的地位,由于对学生的认识的有限性,导致教成为一种似乎可以按图索骥的活动,其间的能动性被无限遏制,学校生活也因此缺乏了灵动和气质。在学理上,产生这样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原点。“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这句谚语对于准确把握学校和校长的工作性质与内容很有启发。它在告诉我们准确把握“开端”对于全局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许正因为“开端”来之不易,人们才把它提到“胜利的一半”的高度。对此,黑格尔也曾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始基在于它由一个包含着内在矛盾的逻辑起点,其间包含着以“胚芽”的存在、隐含着所有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地、有顺序地演化出来,因此,它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正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认识一样,如果校长或者学校工作没有确立属于自己的逻辑起点,后面的工作就会因为缺“始”而无“终”。可是在现实中,能够对工作过程本身做出考虑的校长很多,他们可以在所谓的“精细化管理”上喋喋不休,也可以不假思索地在所谓“高效课堂”讨论中将学校比附企业,但是,如果要他们对教育实践和种种教育认识做出前溯性的反思与追问,特别是对教育活动的原初起点做出思考,并以此作为为自己的教育言行做出辩护的理由时,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往往会用某种外在的说教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对于他们自己目前采用的某种管理方式是否符合教育的本性、是否符合人性的需要,难以做出有个人洞见的思考。而本书作者一语道破天机,认为只要做到“要相信学生”和“要心中有学生”,“方法自然就摸索出来了”,而“如果没有这两点,即使你知道了一点‘技’的东西,也不适合自己,或者用几天后,‘腻’了、‘旧’了、‘过时’了,反而成为束缚手脚的新教条”。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是全面教育命题的原点,只有对学生的本性和他们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凸显。生命是教育的支点,生命的变化发展性和变化发展中生成的美妙与奇特景象是学校工作产生灵气的源泉,充分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是校长工作意义的原动力,这在苏霍姆林斯基等所有有卓越品质的校长的身上共有的特性。生命的价值是在点点滴滴不经意的熏陶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在怀特海看来,其犹如一个探险的过程。它不可预设,具有强烈的生成性,为此,要求学校教育能够正视生命之妙、把握生命之妙,而这就是学校教育智慧之源、情感之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和“发动机”,也是为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设计的跑道,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校长必须重视学校课程建设。本书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着这样一种感受,即课程改革激活了他对教育的深层次思考,在学习研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他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内在价值,看到了课程改革给学校变革带来的赏心悦目的变化。不仅如此,他在自己的办学中积极实践着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亲身的实践来回答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作者谈到,它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1.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了素质教育?中小学课改为什么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在全社会都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氛围中,学校一线教师该何去何从?2.我们这支新队伍对新教育理念知多少?大家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兴趣承担新课改?我们的新学校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今后全体同仁如何在它上面写上自己的文字,画上自己的图画?我们的新学校该何去何从?3.作为校长,作为环县五中的首任校长,就像一个乐队的总指挥,我要给即将开始的演奏定一个什么调?本人有没有能力引领大家推进我们向往的而又有着风险的新教育、新课改?如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赢得社会对这所新学校的认可、关注?我该何去何从?”这些困惑不仅是他个人的,实际上也是所有参与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人的。对于这些困惑,他不是发发感慨而已,而是在自己的学校身体力行地实践: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取得我们需要的真经;制订行动方案;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做好全面、扎实的准备工作;先走出去,再引进来;打造我们的品牌和名师。实践出真知,正是在行动中,作者感受到“我们不愁‘向何处去了’”,他自己也被同事们称为“课改校长”。应当说,这是大家对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的褒扬,说明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而且有了成绩。然而,这还不够,他更要成为一位课程专家。三级课程体制的建立,在本质上是赋权于学校和教师,即通过课程体制创新,把专业权力还给学校和教师,这就对校长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他能够专业地认识课程改革。作者以专业的目光认识到:课程改革中,课程建设是重点,课堂改革是难点,而且“重中之重应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他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所参加过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把“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都是‘夯实基础性课程、丰富拓展性课程、实施研究性(探究性)课程’”,为此,他得出了对他所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学校课程=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校本课程”。在此,作者富有创见地提出了建设三类课程的思想,即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探究性)课程,并表达了对这三类课程相互关系的认识。课程改革是生生不息的活动。曾经有人天真地发问:“课程改革什么时候结束?”这实际上没有真正把握课程改革的内在特质。只要有学校,就会有课程。只要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受教育者的成长,课程改革就会永无止境,在这个意义上,它不能是运动式的。对课程改革来说,其中的生命力就是不断地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或者说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这是具有智慧挑战和需要情感投入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化活动。

通读了《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位普通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作者把握了教育互动的核心方式——行动。汉娜·阿伦特认为“行动是唯一无需事或物的中介而直接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活动”,之所以行动有这样的价值,在于“行动的人能够揭示他们的自我,或者更具体地说,实际上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揭示自我,是与他人一起,为了他人而进行活动和交谈(行动)”。在她那里,行动被赋予了很高的人文价值,是唯一可以在无需其他中介帮助下人与人之间得以直面相对并能揭示自我的活动,其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无以取代的。因此,行动之于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通过行动,教育活动才能避免简单重复和机械化的模式,也才能显现教育的内在价值。正是由于行动在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致人们认为它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方式。那么,行动的支点是什么?布迪厄认为,关涉“实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改变所有业已获得的行为倾向,尤其意味着要牺牲通常与思考、逻辑和理论这类被用来抵制‘普通’思维方式的‘高尚’活动相关的一切。”这就是说,“改变所有业已获得的行为倾向”是行动的关键,对此,作者一语中的:从改变自己开始。“正人先正己”是行动的内在机制和伦理向度。抛开“正人先正己”的道德意蕴,在行动的意义上,“正人先正己”所表达的内涵是强调行动始于自我改变,只有“我”的变化才可能带来与我相关人的变化,进而实现社会变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好的理念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尤其对校长来说,当他理解和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把它转化为自己学校的独特的文化的时候,他个人的行动就成为这个转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点。在此,作者不仅很敏锐地把握了行动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而且还揭示了得以行动的奥秘,这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张兴斌校长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有抱负、有情怀、有思想和有行动能力的学校领导者,这部厚厚的文稿浸透着他对厚重的黄土塬的满腔热血和对教育的情和思。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2001年以后与课程改革相伴成长的高校教师,我和诸多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有过深入的交流,同时我也走访了很多的学校,听了不计其数的课,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困惑有自己的深刻感受,通读了他的专著后,激发了我对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思考。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位教育人都能够成为弄潮儿,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留下自己探索的脚步,故而有感而发,写下以上文字。

期待张兴斌校长在学校教育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加卓越。

是为序。

刘旭东

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