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

我执教三十二年,其中二十多年是在环县一中拼高考,主要秉承的是以分数论优劣的教育理念。之后,三件事撼动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变化:一是2003年我从环县一中调到环县职中,那里大量的所谓的“差生”改变了我,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思考。第二件事是2009年3月参加华东师大校长培训班,专家的前沿思想和上海的教育改革影响了我。第三件事是2011年与中国教师报全国高效课堂培训者联盟结盟,并有幸结识了陈立、刘文、杜金山、刘毅等一批课改专家和一大批课改名校校长、老师,让我从内心认识到中国基础教育缺的不是理论家,而是实践家,因此下了最后的决心,我校的课改从思考走向了行动。

四年来,在全国高效课堂培训者联盟中,我们亦学亦做,且行且思,一路走来,收获多多,幸福多多。这方面,我有一本教育文集——《从改变自己开始》,集子中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改变自己的过程。

课改使老师的专业提升迅速,教师的改变,促使了学生的改变。记得每次外出培训学习,我们的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感叹:“如果我们学校里的孩子也能有课改学校学生的那样一份自信,那该有多好啊!”于是我们首先把培养山里孩子的自信、自主精神作为改变学生的着力点,在课堂上搭建平台试着解放学生、改变学生。我校目前推行的“五步三查”教学流程,这一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合作中分享学习的智慧,在探究中养成学习的品格。真正达到了“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目的。这方面我们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一定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为期不远。

我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是为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改的,每一个年级都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学自委),每月学自委的换届竞选大会上,看着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听着那口若悬河的精彩演讲,就是一种享受。自主是自由和责任的结合,当我们还孩子们自由和责任时,孩子自然就自信和自强了。在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中,给孩子一个平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份惊喜;给孩子一次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奇迹。看到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实施、自我反思的那份自信、自强,还真印证了挥公实验中学张海晨校长所说的:“自主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自主,我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精气神十足,活力校园、激情校园、智慧校园正在形成。我校的龙恒位老师班级自主管理做得特别好,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龙哥”、“老大”,这学期他是高一(1)班的班主任,我们高中的生源比较差,结果单就小组建设都迟迟做不好。一次,他和以前毕业的学生网上聊天无意中说到了这种状况,那些孩子们拍拍胸脯,自告奋勇地说:“龙哥,这事就包到我们身上了,这周末我们就下来帮您。”结果,孩子们那周连家都没回,从一中跑到五中,亲自给他们“老大”班的学生培训小组长,指导小组建设。有时,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我相信,龙老师对这些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一辈子的。

由于学校从课堂做起,一路改来,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气候,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引起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周边学校的关注。2013年,市局主管基教工作的杨彦林局长,多次深入我校,实地调研;市局一把手卢化栋局长,也先后两次到五中调研,当他看到五中课堂的变化时,高兴地说,环县的教育在变;当他看到五中老师的写作成果、反思成果时充满激情地说,这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子。这一年学校被列为市级课改示范校,11月全市课改现场会,近200名代表观摩了我校课改工作,12月份《庆阳教育》连续刊登了《掌门人的梦》(王丽娜)、《课改好不好,学生说了算》、《一个普通学校校长小语》,重点介绍了环县五中的课改工作。2014年的五中可谓是好事连连:四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庆阳召开,我校是六所展示学校中唯一的一所中学,作了《听,花开的声音——环县五中的新教育之路》的情景展示;9月份,市局卢局长,亲率全市各县区教育局长来我校调研,指导课改工作,当月,学校获市委、市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0月份,全市高中新课改教育督导团来我校督导,督导结果获优秀奖;同月,学校获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称号;11月被市局评为“全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2月晋升为“全市高中示范校”;同月《甘肃日报》刊登《让教育回归本真——庆阳涵养教育生态记事》一文,重点介绍了环县五中,2015年,学校被命名为甘肃改琴基金会书法培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所有这些,几乎都是沾了课改的光。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创建生态学校,追求理想教育”的办学思想,这也是在践行“新生态教育”思想。也因为课改,五中有了点名气,学校在一年半内先后迎接了市域内140多所学校的参观考察,我将其简称为“初名”阶段。展望未来,五中的课改路怎么走,我们还在“且行且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打破“初”字的局限,要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课改工作。让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学校文化全面推向深层次。要解决困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句话,要趟课改的深水区,否则,我们方兴未艾的课改事业会半途而废。

今后,我与我的团队将从教师成长生态、课程建设生态、学生发展生态、管理评价生态、家校共建生态、教育行政生态、校园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使学校教育生态出现新的变化,使教育能够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前行。当然,教育生态的改善应该和社会生态的改善密切关联,这是个大题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定位是先做自己能做的事,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一所学校开始,尝试改变我们的教育。

《庆阳教育》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