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厌倦了传统课堂,厌倦了强迫灌输。在环县一中的讲台上,经常看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也包括我的课堂),老师前门上讲台,学生后门出课堂的现象。特别是有一个时期,身陷题海当中不能自拔的那个痛苦,真是一言难尽,有好多次冲动之极,想把堆在桌案上的试卷、资料一扔了之或者付之一炬,但都没敢,还是夹着尾巴做应试的奴才。也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做过一些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都没有坚持,也没敢张扬,继续老老实实,循规蹈矩。2003年,我调到职中,在那里,我接触了大量的差生,和这些学生相处以及送他们到外地打工的种种经历,使我彻底改变了对所谓的差生的偏见,改变了我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2006年我再次回到环县一中,排课时我一直要求带差班,三年里,我带过两个班的语文。说句公道话,自从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后,杂事情很多,教课没有原来专心了,课也没有原来备得扎实了,但相反,课堂教学效果反而比以前好了,学校在调换我的课时(行政领导的课常常因为管理的变动而变动),学生很留恋,要我继续给他们带课。我在感动之余,常想一个问题,不是自己的水平高了,也不是教学投入多了,而是自己的“学生观”变了,心态变了,学会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课堂气氛变了。一句话,不是原来的那个高高在上的、严肃教条的老师了。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收到了一份感动,一份生动,这对我的影响不小。这期间也听说过杜郎口新课堂,但没有特别关注。2009年3月,我到上海参加了一个月的中学校长培训,上海中学生书包轻,课堂活,教室里没有书山题海,他们的新理念、新教改对我的触动较大,培训期间市教研室主任刘天眷教师多次说起杜郎口,他说值得去看看,这增加了我心中的神往。回来后,带着刚培训后的那份新鲜和激动,我给环县一中的老师做了专题报告,在校园产生了点反响,但只是引发了大家的一阵子感慨而已,加之自己只是个副校长,也很无奈。环县五中组建后,第一批人只有四十来位,我首先关心的是老师们的课堂。说真的,我们的老师很认真,很敬业,但我们的课堂太死板,学生学得太沉闷,这又激发了我的课改梦,加之我是校长,有了搞课堂改革的主动权。在筹建学校工作稍有眉目后,就组织老师两赴齐家楼,间接认识杜郎口,初步了解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了环县五中的新课改。我们的第一批人没有让我失望,他们的课改热情和对事业的执着感染了我,鼓舞了我,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能带动大家把课改做起来,随着推进,问题渐多,困惑渐多,困难渐多,这就促成了我们这次的杜郎口之行。

在杜郎口中学,我们参加了《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组织的“课堂驾校”培训班,在开班仪式上,我代表我们的团队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我们带着一颗诚心来到杜郎口,我们就像那些麦加的朝圣者,怀着十二分的虔诚,千里迢迢,从大西北的一个偏远的山区县城来到教育大省山东朝圣,来到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朝圣。二是我们带着信心和决心来的,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就是听到“真经”,学到“真经”,并用到“真经”,回去把环县五中的课改做大做强。三是我们带着困惑和顾虑来的,我们要在这里寻求专家、老师在课改技术、实践上的支持,但愿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