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的小故事——后记
做了34年教师,才有了第一本自己的教育文集,而且是当校长这6年写的,说真话是本流水账,还是被逼出来的东西。逼之一: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出于工作目的,兼以校长身份,是应急之作、应时之作、应事之作;逼之二:在环县五中,我提倡教师写作、教师反思,作为校长总不能空口说白话;逼之三:课改推进到深水区,深感吃力,唯有不断学习方可勉强支撑,我体会编辑文集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逼之余,我把这些流水账,发给天水师范学院的郭治峰教授,想请他做序,他回信说:
张校长好!书稿大致浏览一遍,有以下看法:1.您出这本书很有必要。正如您在自序中所说,不仅是给自己,也是给五中一个交代,给自己的过去留“痕迹”。您和您的五中这五年确实走得不寻常,但是到底干了些什么,需要您这掌门人做个总结。2.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充实。前后三章从学习到行动到收获,全面展示了您和您的五中这五年的课改历程。这样的结构安排也顺理成章,符合逻辑。3.语言表达清新、自然、流畅,交代很清楚。以前没见过您的文章,第一次阅读,很喜欢您的文笔和文风,质朴、清晰,很有表现力。总之,看您的书稿,很欣喜,也很佩服。欣喜五中有您这样的校长,佩服您的帅才和文才。另外,虽然我在高校,你们也称我教授,但读您文章我很开眼界。那些我也关注的课改名校,您比我了解得多也研究得透。所以我想您这书出来后,应该有较多的读者,除了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也包括我这样在高师院校工作的人,还有读师范的学生。读您的书稿,也才知道您才是真正的专家和行家,有见识,有思想,有实践,有作为,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善于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是大多人不能做到的。也是因为这一点,请我写序的事,我便觉得不敢承担。天水师院的其他老师,也没合适的。我想到几位比较合适的:西北师大的李瑾瑜、刘旭东等,您是否同意并联系得上?
之后,我又把书稿发给远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张晓东教授,他就像我当年给他改作文那样认真地修改了其中的错误,并回这样回复:
张老师:您好!
您发给我的文集我已经读完了。老师的教育理念我非常认同!文集内容丰富,务实中肯,充满激情,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做法,即使对大学课程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出版,对推动课改一定有所助益!我觉得称老师为教育家也不为过了。看到老师这五六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学校建设已上良性轨道,教师团队意气风发,学生们能够快乐自信地成长,作为老学生的我,为老师您感到由衷的骄傲。今生何其有幸,曾经是老师的学生。
高中三年学习毕业时,我对您怀着深切的敬意,这些年也一直存有深厚的感情,惜成年之后,交流稀疏,我已改变太多,不再是老师眼中那个当年的我了。虽然有过数次见面,时间仓促,难以尽述。好在看到老师的这本文集,了解老师又深了一层,看到老师仍如当年,对人抱有一腔热忱,对工作不畏艰难,怀有梦想,又能脚踏实地,实在仍能作为我的楷模。
受了多年理工科的训练,加之从事言简意赅的法律工作,理性当道,感性弱化,已经养成了无法铺陈写作的习惯,对于感情的表露也如此,希望老师能了解我对您深切的敬意。
文集虽好,但由于大多为各种会议的发言和总结,我觉得老师更多深入的体会和思想还没有表达出来。如果老师有空的话,这本出版后,再另写一本吧!另外,文中有一些名词,例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等,如能在脚注中加以说明,或举例会更好。
他两人的鼓励,给了我勇气,我又把文稿发给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杜睿哲教授(我的同村),让他做序,他自谦地说,自己在这方面不专业,并热心地请他的同事,甘肃飞天学者、西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旭东教授写了序言,刘教授不愧是专家,站得高,看得远,读他的序言让人深受启发,倍感鼓舞。之后才有了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在此特别感谢他们给我的指导与帮助。本书在出版时得到甘肃日报社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尚德琪先生、甘肃省委宣传部副厅级巡视员黄会明先生、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邓寒峰先生、环县教体局局长张明君先生、环县第五中学副校长杨树岳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也特别感谢责任编辑杨振岗先生的辛勤劳动。
尽管本人孜孜以求,小心增删,但其中必有不少纰漏与不足,热切希望专家、同仁、读者能不吝赐教。
作者
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