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我们想得到的困难,也有我们料想不到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交流这样几点想法:
参观杜郎口中学大课间活动
(一)学会吃苦头。怕苦就不要当教师,就不要到五中来,更不要说搞改革,杜郎口有着风风光光的今天,那不是靠一时作秀能装出来的。想当初在那样一个破烂不堪,濒临倒闭的学校里,崔其升和他的四十多个同事是怎样的一种艰难。有人说杜郎口中学能有今天,是崔其升“八年抗战”的结果,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此话不假。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认定我们要吃苦,这一点大家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们要搞改革,要打破现状,肯定要更苦些,更累些,但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定会苦尽甘来。况且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人的工作只要你用心了,投入了,其中自有一般人体验不到的乐趣。因此,我们决不当苦行僧,要当乐观的进取者,我们身体累不能心理累,工作苦不能生活苦,只要辩证地处理好二者关系,我们定能找到我们职业的幸福感。这一点,我个人身有体会。
环县五中第一批进校老师2011年秋季在杜郎口中学考察后合影
(二)学会做实事。杜郎口中学前院的那一块石头上的一个“实”字,绝对不是单纯点缀风景的,也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实实在在是他们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搞课改,不少人是在纸上做文章,在嘴上做文章。有人说,中小学课改目前缺的不是理论家,不是思想家,而是实践家、实干家,此话不假。去杜郎口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杜郎口中学老师,包括崔其升校长讲的那些东西都不是什么新东西,有些在古圣孔夫子到现代的叶圣陶、陶行知哪儿都能找到依据,在现代西方的教育思想中也能得到印证,但大家都讲得多、做得少,实实在在坚持下来的就更少,而杜郎口中学做到了。他们的全部工作作风就体现在一个“实”字上,“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从能做事到会操心”,“权力下放、责任上移”,“小周期、快反馈”,“先育人、后教书”,“六无与零作业”等等,都是与“实”有关的东西。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精耕细作、精益求精,这就是他们的作风。
(三)学会写反思。杜郎口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他们的反思文化,他们借“反思板,反思会、调度会”等形式营造其反思氛围。“找不足、寻差距、谋发展”,这是杜郎口反思工作的宗旨,用杜郎口教师徐立峰的话说:“发现问题是一种境界,承认问题是一种胸怀,分析问题是一种能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智慧。”他们不但反思个人,也反思别人,反思集体。他们敢于把反思公之于众,每周教学楼各楼道摆放的反思板、每天的反思会,足见其反思文化氛围之浓,自我剖析之严。用杜郎口中学人的话说,写教案一辈子也难成名师,写反思,三年就可能写出一个名师。这也许就是教书匠与教书家的区别之一吧,但愿环县五中今后多一些教书家,少一些教书匠,多一些深刻反思,少一些简单重复。
(四)学会“临帖”与“破帖”。以中国教师报社推出的课改范式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先学杜郎口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改模式,这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山东兖州一中的“大循环”课堂,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河北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等等,我们同样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照抄照搬”,从形式上模仿,再逐步推进,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形成我校或每个学科,或每个老师自己的课堂范式,即从“临帖”到“破帖”。从目前看,我们老师临帖的积极性、自觉性很高。我们初二的课堂从这次学习回来后有质的飞跃,初一的课堂也在变,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感。高一的年轻老师在站稳讲台后,也要大胆尝试。一句话,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借泰山石刻上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在泰山慢十八盘边,有熊克武将军题写的四个大字“能成其大”,语出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因为不会舍弃细微的泥土,才得以如此的高大。我们的课改从全国来说,的确是细微的泥土,就让我们做细微的泥土吧,让我们在这个不太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吧。或许,有了环县五中的新课改,这个时代的新课改才“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