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又称介入放射学,其由诊断和治疗两大部分内容组成,是在X线、CT、MRI、B超等影像设备监视、引导下,应用“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介入”是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治疗的微创性为特征,并列于内、外科的第三大诊疗技术。
介入医学被人们誉为现代医学园地中的一朵美丽奇葩。其诊疗范围大,治疗难度高,在人体中探幽入微,应用很广泛。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使临床医生能精确地透视人体,并在先进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导管准确插入人体病变器官实施检查或治疗。它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治疗技术创伤轻、痛苦小的要求,使手术范围越来越局限、损伤的组织越来越小。更为重要的是,介入治疗可以解决内科药物治疗无能为力,外科手术又失去机会的许多棘手问题,诸如晚期癌症、血管栓塞、管腔狭窄等。
简单地讲,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I、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法。
温馨提示
我们知道,外科治疗是靠手术切开暴露病灶后进行治疗的;内科治疗是靠打针吃药来实现。而介入治疗,不像完全打开的那种暴露、开放式的手术,也不是一种靠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它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美国医生给它命名为intervention(介入干预的意思),就叫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共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领域一个崭新的专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中,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文中特别强调,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生,需要经过介入操作技术、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要与内科和外科医生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美国MD Anderson Cacncer Center的Wallace教授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做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
国内学者对“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现在普遍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我国介入放射学家对这一名称也做了具体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做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微创的手术治疗。